肖斯塔科维奇最伟大的交响曲是哪部-

网上有关“肖斯塔科维奇最伟大的交响曲是哪部?”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肖斯塔科维奇最伟大的交响曲是哪部?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主要有4部

肖1 5 7 11

主要介绍三部

(1)

列宁格勒交响曲

即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Dmitry Dmitrievitch Shostakovitch,1906-1975)的《C大调第七交响曲》(OP.60)。

《列宁格勒交响曲》堪称是世界音乐史上的一大传奇。1941年希特勒的法西斯军队以闪电般的速度入侵苏联。在短短的五个月的时间里便包围了列宁格勒,直逼莫斯科。在围困列宁格勒的几百天里每天用大量的炮弹轰炸这座城市。而列宁格勒的人民全体总动员,与法西斯展开生死拼搏的浴血奋战。战争的残酷令人想象不到……在那极端困苦极其艰辛危险的时期,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为了将这一时期用音乐表达出来,为了歌颂人民顽强奋斗的必胜精神,在非常艰难的状态下开始创作这首注定是不朽的音乐诗篇。他说:“我要告诉全世界人民,我们依然活着,我们必将胜利!”当作曲家完成这个伟大的作品时,演奏却十分困难。首先是敌军炮火的轰炸,每天都遭受几百吨炸弹的轰炸,安全很难保证;然后是演奏人员的匮乏,那时的城区几乎全民皆兵,那还有音乐演奏员;其次是演奏场地,敌军距市区最近只有几公里。为鼓舞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斗志,苏联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苏军派人到前线逐个寻找当年乐团的乐手并把他们安全撤回市区秘密进行排练,修缮演出场地,甚至用军用飞机运送总谱。音乐会演出之前,苏军最高指挥部下达了重创敌人的命令,一时间苏军阵地大炮齐鸣,用所有的炮火对敌军进行猛烈的轰击。强大的炮火换来的是短暂的宁静。此时音乐开始!人民走出掩体,走上大街,聆听广播转播的音乐。人们在这部伟大的音乐史诗中得到了极大的鼓舞,树立了必胜的信心。

这部凝聚了人民必胜信念和反法西斯战争的交响曲在世界获得极大的反响。当时许多著名的指挥家都希望能够得到美国首演的指挥权,经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权衡,将此荣誉给予了指挥家托斯卡尼尼。这是因为托斯卡尼尼旗帜鲜明的反法西斯的的立场和在音乐的权威。当时为绕过德军封锁,将这部交响曲的总谱拍成微型胶卷用飞机运到美国。

1942年7月19号纽约举行了盛大的首演式。继而世界上几千家电台转播了这场音乐会。从此世界通过这部伟大的音乐作品看到了苏联人民抗击法西斯的顽强斗志和坚强的毅力。

从此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到了决战胜利的阶段。

结构上看,第七号交响曲显得冗长(全曲约70分钟,是他所有交响曲作品中最长的)。而且有些“不均衡”,光是第一乐章就占了全曲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根据肖斯塔科维奇1951年一篇文章的说法,这是一部一列宁格勒为标题,每乐章各有主题的交响曲,分别是:“战争”(War)、“回忆”(Recollection)、“祖国的原野”(The expanses of my native land)、“胜利”(Victory)。如果我们依循这些主题聆听,的确相当容易和作者产生共鸣。换句话说,第七乐章的主题都相当明确,几乎让人一听就知道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意涵,因此有评论者认为:“与其说本曲是交响曲,倒不如说比较接近大型的组曲”,这句话可说为这部交响曲的特性下了颇为精准的注脚。

第一乐章 中庸的稍快板。首先呈示出“人的主题”, 描绘的是战争之前安宁的生活。小提琴明朗平稳地奏出主题,接着是肖斯塔科维奇作品中常见的气息很长的木管独白。突然,远方传来的鼓声击碎了和平的美梦,出现了进行曲风格的“战争主题”。

第二乐章 稍快的中板,三段体诙谐曲乐章。相传作曲家这样描述本乐章:“……这是对愉快的事情,人生快乐插曲的回忆。但悲哀的情绪笼罩着这种回忆……”乐章主部由第一小提琴轻松奏出的主乐念,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弦乐器那强烈的节奏背景,还有双簧管优雅的副乐念等构成。双簧管的副乐念由低音竖笛接替,竖琴、长笛的低音伴奏部分很有特色。此乐章可以说是最具肖斯塔科维奇风格的音乐。

第三乐章 慢板至最缓板。 自古以来人们都说:“俄罗斯人对自己的祖国和土地有着一种深厚的挚爱。”这一乐章在于表现“对自然的美之敬意”,犹如俄罗斯大地上郁郁葱葱、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一般。

第四乐章 不太快的快板转中板。由定音鼓呈示出类似贝多芬“命运主题”动机的短暂导入部后,主题由弦乐器齐奏展示,然后进入自由发展的主部。依照肖斯塔科维奇的本意,这个终乐章在于表现“胜利之来临”。 最后,第一乐章“人的主题”由铜管乐器强有力地奏出,在排山倒海般的凯歌之后,四个定音鼓奏出乐章的中心主题,全曲结束。

作曲家们在从事创作时,总会有某些特别的“情境”刺激他们的创作灵感,无论是当时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亲朋好友间的情感联系、自己对于生活经验或生命的沉思默想……等等不一而足。身为听众的我们,则可以从他们所要抒发的情感总寻找共鸣、感动,或者从音乐中“回顾”他们创作的情境……。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号交响曲“列宁格勒”自然也具有此项性质,不过,由于他身处于当时的环境,使得这件原本单纯的创作动机变得较为复杂。

列宁格勒原名彼得格勒,为纪念列宁改为此名(现名圣彼得堡),自1703年建城开始就是俄罗斯帝国的首都,一直都是政经文化重镇,许多艺术家都曾活跃于此,纳粹进攻苏联时,肖斯塔科维奇居于城中,并且曾亲自在前线协助作战,第七交响曲的前三乐章就是在此危城中完成,至于最后一乐章,由于德军在1941年9月切断了列宁格勒所有的外界联系,肖斯塔科维奇随家人撤离到古比雪夫(kuibyshev),并在同年年底完成这部作品。从创作时间上来看,第七号交响曲的确是因列宁格勒而生。

此曲的标题“列宁格勒”本来已经大致告诉我们它想要呈现的主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纳粹军团围攻的列宁格勒而作。然而,1979年一部号称是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证言》(Testimony)的出版,为原本单纯的写作动机平添了复杂的因子,诸如:“我在写作此一主题(注:指第一乐章的“入侵”主题,小鼓声不断重复的乐段)时,心里想的其实是另一种摧残人性的敌人”、“我写的是……暴政下牺牲的几百万人的追悼之歌”等字句,强调的反而是谴责极权政体对无辜人民的任意侵凌,本曲想当然应具有的爱国主义反而未见着墨。不过,由于这本回忆录的内容争议颇大,它所陈述的内容可以作为我们研究肖斯塔科维奇的参考之一,倒不见得要全盘接受。总之,无论肖斯塔科维奇真正的动机是什么,德军围攻列宁格勒一役,绝对是他创作第七交响曲最重要的触媒。

(2)

第十一交响曲——“1905年”(g小调,作品103)

交响曲是为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谱写的。

1957年10月30日在莫斯科由苏联国家交响乐队首次演出,H·拉赫林指挥;总谱由音乐出版社和《苏联作曲家》出版社于1958年第一次出版,作者改编的钢琴四手联弹谱于1958年由音乐出版社出版。1958年交响曲获列宁奖金。

乐队编制:短笛(=长笛III),2支长笛,2支双簧管,1支英国管(=双簧管III),2支单簧管,1支低音单簧管(=单簧管III),2支大管,1支低音大管(=大管III),4支园号,3支小号,3支长号,1支低音号,定音鼓,三角铁,小鼓,钹,大鼓,锣,木琴,钢片琴,排钟,竖琴(2—4架),第一小提琴(16—20把),第二小提琴(14—18把),中提琴(12—16把),大提琴(10—14把),低音提琴(10—12把)。(演奏时间——58分钟)

这部交响曲,许多特点同作曲家以前的交响曲有着继承的联系,同时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出那种新的东西,即十年来肖斯塔科维奇创作中——首先是作曲家在声乐体裁(清唱剧,大合唱,合唱音诗)方面所获的经验。

如果不算单乐章的第二和第三交响曲(一种试验性的作品,并且在音乐舞台上没有上演),那么第十一交响曲是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部标题的交响曲,名副其实的标题交响曲,亦即具有标题,是作曲家在交响曲手稿上宣告的标题(交响曲和它各乐章均有名称),而不是一种没有写进手稿的一些言论(和第七交响曲第一乐章的标题甚至是情节性的,可是,其它乐章的性格,看来,阻止了作曲家把整部交响曲视为标题作品,并写在手稿上)。

1905年革命的主题以前就引起了肖斯塔科维奇的兴趣:它反映在合唱长诗的套曲里(用革命诗人的词)。套曲的核心长诗是《一月九日》。它的主题材料运用在第十一交响曲里。此外,肖斯塔科维奇在交响曲里还运用了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初俄罗斯革命歌曲——《听》,《囚犯》,《你们牺牲了》,《发狂吧,暴君》,《华沙革命歌》以及选自苏联著名的作曲家T·斯维里多夫的轻歌剧《亚洲金莲花》的一个主题,剧情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由此可见决定交响曲标题性的。不仅是交响曲和它各乐章的名子,而具是交响曲所运用的声乐旋律的总的意义(还有具体的词)。

实质上,第十一交响曲是一种新型的标题交响曲,鲜明的图画造型性与深刻的表现力,以及异常完整的交响戏剧性相结合。

第一乐章,《宫廷广场》(Adagio,g小调)体现黑暗的,压抑的宫廷广场的形象,成为沙皇俄国,君主专制,兵营和监狱的化身。

交响曲开始的主题可称为“宫廷广场的主题”。它由加弱音器的弦乐(与竖琴协助)同时在五个八度中,以最弱的声音奏出。

这个主题,在调式方面是非常独特的,创造出“空温”,“冷漠的”空间总括形象,同时引起一种忧郁的,痛苦的,压迫的感觉。有的并同时机械式的定音鼓的主题和战争的信号(加弱音器的小号以一阵阵的小鼓声为背景,使场景具体化了)。

定音鼓的主题是用肖斯塔科维奇曲型的小调的三个音,降第四级音(g小调中降c代替通常原位c)的基础上建立的。这些音调,运用小调音阶的I音级,III音级和降IV音级,在交响曲的以后乐章里也有很大的意义。

整个描写主题的总和——“宫廷广场的主题”及其主题构成物——重复出现(带有变化号)。接着出现“宫廷广场”主题的新的变体,象祈祷的宣叙调,最后,过渡到第一乐章的以歌曲“听”的旋律为根据的第二部份。

让我们看看这首歌曲的第一段词(H戈尔次——米列尔词)

秋夜黑暗,象暴君背信,象他的良心。比这个夜更黑暗,是雾中升起了监狱阴森的幽灵。周围的岗哨懒洋洋的一步一步走在夜间的寂静时,时而听见拉长的,忧郁的声音传来,犹如呻吟听……(各段副歌只唱一个词“听”)

旋律(用降A大调)在交响曲中的长笛担任,而它的短小的副歌(“听”)——由加弱音器小号担任,加弱音器的长号与低音号配合它们。

歌曲的出现非常自然,并非偶然:在它的旋律开始有一个反复(八分音符三连音),是定音鼓主题中一个音的类似反复引深出来的(这个主题在歌唱的时候作为背景继续奏出)。

“宫廷广场”主题的提示以后,歌曲“听”的旋律又一次出现——这一次加弱音器小号奏出的。此外,如果在第一次陈述时歌曲的整个旋律保持不变的,那末,现在作曲家重新陈述它的时候,使之具有更加鲜明的高潮,接着出现歌曲动机的自由的展开,最后,是一首新的歌曲——“囚犯”(H·奥加列夫词):

夜是黑的,抓住时机!监狱的墙固若金汤,两把铁锁,锁住它的大门。

旋律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然后由长笛和单簧管重复。与旋律同时奏出的是歌“听”的动机。

此后先前的主题材料以压缩的形式反复,但次序相反:先是歌曲“听“(大管)开了,然后是”宫廷广场“主题和与之相汇合的定音鼓主题,信号,祈祷宣叙调(信号旋律的反复是激烈的:旋律由两支小号奏出,第二小号比第一小号进入晚一小节并且低五度,形成了二声部卡农)。

第一乐章以小号演奏的歌曲“听”副歌的两个轻轻的呼声结束了。自由处理的五个部份对称是第一乐章的曲式基础。如果开始的主题的总和(宫廷广场主题,定音鼓主题,信号,祈祷宣叙调)用字A标出。那段以歌曲“听”的旋律为主的用字母B,而奏出歌曲“囚犯”的那一段用字母C标出,那么整个第一乐章总的示意图就是:ABCBA。曲式的对称在这种情形之下再一次着重指出这个乐章的基本形象的禁闭,发呆,压抑的性格。

第二乐章,“一月九日”(Allegro,g小调)就其戏剧意义而言,是作品的中心乐章,作品的主要情节的活动得到展开。而对于这个Allegro来说,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可以看做是一个非常展开的前奏。

从形式上讲,第二乐章是十分自由解释的奏鸣曲Allegro(无再现部)。第二乐章明显的分为两半,用前一个乐章宫廷广场主题的陈述使用彼此分开。Allegro(呈示部)的前一半的形象是人民的游行队伍,他们向沙皇的请愿,后一半是君主专制对这个请愿的犯罪的回答。

之后,像在第一乐章的最后的几小节一样,弦乐声音停息,只有用竖琴衬托的铜管乐的声音,最后,副歌“听”(小号)的呼声静下来,第二乐章以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急速运动开始。

这个“旋风的”主题可视为波涛汹涌的“人海”的主题。(降b,g,降c音)。

几小节以后,在“旋风的”主题的背景上,陈述另一更有歌唱性的主题(由单簧管和大管奏出)。不难看出,按照轮廓,新主题与“背景的”主题相似,但它的陈述使用了更大的音值和俄罗斯民歌常用的自然的小调(没有降音级)。

这个主题是肖斯塔科维奇从它的合唱长诗“一月九日”中引用的,在那里这个旋律所配的歌词是:“善哉,你,沙皇我们的老爷,向周围瞧瞧吧:沙皇的仆人让我们无法生存,无法忍受”(在交响曲中旋律有些变化:每一句都重复,这加强了总的范围形成了,俄罗斯民歌曲型的结构a+a+b+b)。主题的民间风格显而易见:它的音调近似俄罗斯民间器调的旋律。在借助于这样的音调来体现痛苦的,受压迫的人民的形象时,肖斯塔科维奇以新的方式实现了穆索尔斯基的传统。

主题丰富的变奏发展形成增强和减退的两个大的波涛,符合于奏鸣曲呈示部的主部和副部。在第一个波涛的末尾,小号低声吹出新主题,它也是从合唱长诗“一月九日”中借用的,这个主题揭开长诗,它的歌词是:“脱帽,脱帽!”这个主题在交响曲中具有巨大的意义,成为它的主导主题之一。它的最初的出现彷佛预示着凄惨的事件。

从上面提到的两个(“波涛”)部中的第一部分用主调(g小调),第二部也就是在那个主题里“善哉你,沙皇我们的老爷”用的是新调性(降b小调),相当于呈示部的副部。——主部和副部的结构用同一主题材料在十八世纪音乐中而在十九世纪音乐中罕见。

在这部分开始,主题曲第一和第二小提琴用平行三度奏出。在合唱长诗里——“善哉你,沙皇……”也是用民歌特有的平行三度陈述的。在交响曲中,这个因素在最大的程度上使人联想到低声的请求,联想到富有表现力的人声。

第二个波涛的高潮比第一个波涛的高潮获得更为强大的力量,然后,园号和大提奏出新的,坚决的“脱帽”动机的变体。

这个动机由不同的乐器重复和“善哉你,沙皇……”主题的尾声渐渐地平息了,接着宫廷主题(用a小调)出现了。主题由木管乐器奏出冷淡无情。之后接着出现它的“答句”——定音鼓的主题和小号的信号(后两者是用卡农陈述的,像在第一乐章的结尾一样,但是卡农在时间上更压紧了,音程更窄了——三度)。

信号之后,小鼓点声突然的侵入。核心的悲剧的插部开始了:暴力的,死亡的可怕的机械开动了。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最强地奏出赋格主题(a小调)。(在主题最初几小节中总共运用三个不同的音:小调,I,III和降低IV级音,像定音鼓主题一样,从那里出再了赋格主题的这个音调。)

赋格的巨大的加强导致主要的高潮。在几小节的进程中只听见小鼓点声,辅以大鼓和锣的击奏,然后用整个乐队最强声奏出的宫廷广场的主题“倾倒”在听众头上。

主题改变到几乎无法辩认的程度。就是那个实质上是另一方面展开了:冷的黑暗的变成了疯狂——残忍的,流血的。这个主题猝然中断,定音鼓以最大的力量(在其它打击乐的背景上)打出赋格主题动机(建立在前面提及的三个音的基础上)。出现排炮的幻觉……

又一次宫廷广场主题,又一次排炮,再一次发狂,鲜血流满了广场——然后同时有排炮和它互相更换,整个乐队两次奏出“脱帽”的主导主题。

“排炮”嘎然而止。弦乐的颤音最弱地发出宫廷广场的主题声音(用主调性——g小调)。它的面貌接近最初的,但是毕竟是新的:在这里彷佛听见人声的合唱,低微的哭泣。在弦乐颤音的背景上,小号的信号,祈祷的宣叙调,变化了的(转入小调)歌曲“听”的旋律流逝而过。这个乐章以定音鼓主题的原来样式结束了。

在全乐章的整体结枸中,赋格和它之后出现高潮的插部,起着奏鸣曲Allegro中间部的功能,而就其形象内容和曲式中的地位而言,与第七交响曲中的“侵入插部”在许多方面是相似的。不过由于标题所说明的意图,这里没有奏鸣曲形式的主要部中的第三部——再现部,而整个乐章由两半组成。不过结尾部)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再现部的作用。返回那个主调性(g小调),但主题的材料不是从Allegro的呈示部中引用的,而是取自交响曲的第一乐章。重要的是用不同调性(尤其大调性)演奏的第一乐章的各个主题,此刻在第二乐章的结束部中,都用一个主调性:把原先的主题转入一个调性,这正是古典奏鸣曲再现部的特点。

上述情况再一次提醒我们要把交响曲的前两个乐章(每一乐章节具有独立的曲式),视为统一的作曲结构,视为大(四乐章)套曲里面的独特的小(两乐章)套曲我们曾提到第一乐章具有的,独立的展开的前奏的意义,它的主题材料(特别是宫廷广场主题)后来在奏鸣曲Allegro起重要作用,并在结尾部中占统治地位,而这个结尾部兼容奏鸣曲再现部和结尾部的功能。

大套曲中的小套曲在肖斯塔科维奇的其它作品里亦可看到(例如五个乐章的五重奏中的前奏曲与赋格)。在音乐文献中,可看到独立的二个乐章的套曲,其第一(慢的)乐章对奏鸣曲Allegro而言,起前奏的作用(斯克里亚宾的第四奏鸣曲)。而且在某些作品里也可以看到奏鸣曲的再现部与结尾部合并的倾向。然而,尽管存在各种继承联系,第十一交响曲前两个乐章的结构(无论是分别看还是一起看)完美的独创的,都是机地产生于作品标题“所示”的意图。

第三乐章,“永久的思念”(Adagio,g小调)——思念一月九日被枪杀的牺牲者的送葬曲。

这个Adagio的形式——三部曲式(带有压缩的再现部)。著名的革命送葬曲“你们牺牲了”旋律作为两端部的基础,在中间部里提供另一主题材料,这是作曲家以送葬曲和歌颂革命歌曲的精神写的。

Allegro用两个低微的和弦(拔弦)开始,——之后,这两上和弦象结束前一乐章的弦乐器低微颤音一样地平息了。接着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沉闷和断续地(颤音)奏出阴暗的前奏的主题。几小节之后,它成为中提琴(带有弱音器,柔弱处)奏出的旋律“你们牺牲了”的背景。在这个音域和它们音色的力度的条件下接近人声。

整个32小节的歌曲旋律,作曲家未加改变地留用了。而伴随的声部含有肖斯塔科维奇典型的降低小调音级,这个声部使色彩阴暗把悲痛的感情更为强烈的(于对交响曲的统一具有意义,伴随声部的最初三个音——依然是那三个音,即构成结束第二乐章的那个第一乐章定音鼓主题的三个音。

旋律“你们牺牲了”第一次进行以后,第二次开始了。但是在这里作曲家只保留前三小节的原样,之后以新方式发展主题动机,使之具有个性旋律风格的特点,使旋律的线更广阔,个别的音调更悲哀

同样,歌曲“听”的旋律在第一乐章中起初是用原样,之后用作者的自由变体。中间部在低音区和送葬曲(降f小调)的节奏里用铜管乐的和弦开始。然后用同样节奏奏出更明亮的,歌曲的曲调,它后来发展具有颂歌的性格,彷佛歌颂烈士为之献出生命的美好理想。立刻接着颂歌的曲调的出现是非常自然的和心理上的证明恰当的,作为Adagio“脱帽”主题的高潮。这以后,在小号和定音鼓发出一个响亮声音反复的背景上,Adagio前奏的动机又出现了。但是现在它们由整个弦乐组用最强音奏出的。然后产生歌曲“你们牺牲了”个别的乐句,最后,回到歌曲自身(再现部)——用的是它在第二次陈述时的变体(即在新的,作者写的变体,而不是原来的样子)。而且这次进行在再现部中十分简缩。

第四乐章,“警钟”(Allegro non froppo,b小调——g小调)体现了对一月九日事件人民革命的回答,当时,用列宁的话说,枪杀了对沙皇的信仰。这个乐章特点是有巨大的积极性,快速成和各种不同的运动。

终曲的曲式——自由处理的三部曲,在这里作曲家巧妙地把大量不同旋律统一起来。终曲以革命歌曲“发狂吧,暴君”——“发狂吧,暴君,愚弄我们,用监狱,镣铐凶残地威吓吧;我们力量在于精神,那怕粉身碎骨,可耻,可耻要消灭你们,暴君!”的第一乐句开始,铜管乐和低音木管乐奏出最强的声音。

Allegro non troppo

旋律的进行和这首歌曲的节奏在第一部中占主要地位,这里也有时出现其它主题的音调。在这段高潮中园号和小号隆重奏出主导主题“脱帽”。

中间部主要是以革命歌曲《华沙革命歌》曲调为基础。旋律(像歌曲“发狂吧,暴君”旋律一样的)不是立即全部陈述,而且用个别乐句的快速反复(弦乐器)

接着在这个部份中,小号吹出了T·斯维里多夫的轻剧“亚洲金莲花”(在轻歌剧中这个旋律是歌曲,工人们唱着歌走上街头)的主题。

这是终曲的唯一的大调主题,彷佛体现出战斗的愉快。

在再现部中,(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小号的信号预示了它)“发狂吧,暴君”主题扩大了(大的音长——低音木管,铜管和弦乐的)而且这时陈述的不只是第一乐句,还有整个歌曲的旋律:

与歌曲的主题同时发出小号和园号的信号。接着出现轻歌剧“亚洲金莲花”主题的高潮(弦乐和木管最强奏出),之后闪现出第三乐章中颂歌的动机接着又是是小号和园号的信号(在快速运动中)。

终曲(Moderato)的主要的高潮中奏出的是力度很大的(乐队许多乐器用八度同音陈述的)人民的主题“善哉你,沙皇我们的老爷”。这是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典型的悲壮的高潮,强烈而愤怒地宣声真理,号召报仇,斗争。这里丝毫也没有像第二乐章副部开头那种器泣,“哀求”性的旋律了。

高潮猝然中断。在意识中立刻产生出对所经历事件的回忆。弦乐轻轻的奏出宫廷广场的主题。这是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的又一特点:在悲壮的高潮之后接着出现悲哀——抒情的“脱帽”的旋律,但是不像交响曲中迄今不止一次的出现的仅仅开始的几句,而整个悠长的旋律,像它在“一月九日”合唱长诗的开始那样。

然后结束部的开始。由低音单簧管以强音奏出交响曲第二乐章中“旋风”的主题——人民愤怒的旋风,它消灭暴君。旋风运动增强。在它的背景上园号响亮地奏出“脱帽”主导主题。其它的乐器加入到园号里边了。整个的主导主题越来越扩大,具有号呼——英雄的性格。排钟在叮咛响。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他将战斗。

关于战争的经典语句

1、长征是革命战争史上伟大的史诗,而且不仅于此“长征已经完成,红军正在继续创造历史。”——美国著名女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

2、领土不须谈判,只须战争。原谅他是上帝的事,我的任务是送他去见上帝---普京

3、战争的先决条件是:以好斗为唯一美德,以求和为唯一耻辱。——肖伯纳

4、战争只能带来伤害,到头法国仍是法国,德国仍是德国。

5、相对于战争结束来说,我们更希望所有的战争本就没有爆发。

6、要进行战争只有一个借口,即通过战争我们可以生活在不受破坏的和平环境中。——西塞罗

8、蔑视比杀戮更能刺痛敌人的心。维克提乌斯

9、成功不是终点,失败也不是终结,只有勇气才是永恒。

10、没有必胜的决心,战争必败无疑。

11、柴克夫斯基是1812战争唯一的胜利者。

12、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宋代)

13、斯巴达人不问敌人有多少,只问敌人在哪里。——斯巴达

14、告别了,武器。——海明威

15、怕吃败仗的人必然要打败仗。——拿破仑

16、赢得核战争的方法是确保它永远不会发生。——奥马尔

17、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佚名(南北朝)

18、只有勇者才能欣赏高贵而光荣的死亡。---(希腊)狄奥尼索斯

19、兵民是胜利之本。——毛泽东

20、战争不过是政治的继续,外加一些别的手段。——克劳塞威茨

21、战争是强迫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克劳塞维茨

22、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唐代)

2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唐代)

24、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备。——《南史》

25、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好斗的本能,但它同时还满足了人对掠夺,破坏以及残酷的纪律和专制力的欲望。——查·埃利奥特

26、一次正义的战争能在高尚的国度里唤起神圣的爱的力量,这已为无数感人的事例所证实。——特赖奇克

27、你想和平,就要准备战争。——韦格蒂乌斯

28、死亡解决一切问题-没有人,也就没问题了。——约瑟夫?斯大林

29、死去一个人让人悲伤。死去千百万人只是个统计数据——约瑟夫?斯大林

30、战争重要的是求取政治是的成果,而不是军事上的成功。——(蒙森)

31、战争也爱吃精美的食品,他带走好人,留下坏人。——(达·汤普森)

32、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马戴(唐代)

3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唐代)

34、只要人类存在,便不会停止战争。——亚伯特·爱因斯坦

35、归师勿截,围师必阙,穷寇勿追。

关于战争场面的语句

1、随着枪声的一声声响起,一个有一个战士倒了下去,血洒在了枪上。后面的战士又捡起那沾满血的枪。子弹没有了,他们就将刺刀作枪,仇恨做子弹,一声一声的枪声和一声一声的呐喊声在一起,喊出了世界上最摄人心魄的声音!

2、我们用步枪和炮弹来回答向我们疯狂打过来的炮火。所有防哨和路角房屋的窗口,我们的人都塞上了草褥子,可是里面却因为有子弹打进来都冒着烟。街垒上不时有一个木偶似的脑袋露出来。弹无虚发!我们有一尊大炮,开炮的是几个不大说话的英勇的小伙子。有一个还不满二十岁,麦**的头发,矢车菊蓝的眼珠,遇到有人夸奖他发炮准确,他便象一个小姑娘似的马上红脸。忽然,窗口上的障碍物一下子落下来了,防御工事在崩溃。那个开炮的黄头发小伙子号叫了一声。一颗子弹正打在他的眉头上,在两只蓝色的眼睛当中,仿佛又开了一只黑眼睛。

3、炮火耀眼,后来阻断了我们的视线。天空全是铁片的乱哄哄的声音。在我们头顶上的空间里,许许多多巨大的铁块崩裂开来,纷纷跌下。在天空下,象暴雨即来时那样漆黑一片,炮弹向四面八方投射出青。灰色的光芒。在那可以看得见的世界里,从这一头到那一头,田野在摇晃,下沉,融解,无限广大的空间跟大海一样在抖动。东方,是极其剧烈的爆炸,南方,是子弹横飞,在天顶,则是一排排开花弹,好象没有底脚的火山一样。……在那广大无边的地面上,尽是雨和夜色,别的什么也没有,天,上的云和地底出来的云,在地面上散落布开,混在一块儿。

4、战士们含着泪水从战士们的尸体上跨过,他们不顾一切地冲向敌人的碉堡。战火不停息,他们的生命就不会停息。

5、同样是青春年华,同样是可爱的年纪,却没有朗朗的读书声,只有战场上的吼叫与呐喊声。

6、泡在前面的战士倒下了,后面的人抓去他的枪接着跑。炮声枪声叫喊声弥漫在战场,没有人退缩。

7、在一片惊天动地的叫喊声中,无数个英勇战士冲上了战场。

8、没有什么比战争更残酷得了,眼睁睁地看着平日里朝夕相处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地倒下去。但是,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仍是不能有一分钟分神,不能有一分钟的伤感,只能强忍着泪从战友的尸体上跨过去,而报答在地下长眠的战友们的,只有战争胜利后的鲜花和欢呼!

9、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0、维克多?亨利从凉台上注视着夜袭开始。破坏、骚动、壮丽的火烧场面、摇曳不定的蓝白色探照灯光、轰炸机马达密集的轰鸣、刚刚开始的砰砰的高射炮声……河岸上蹿起新的火苗,四下蔓延,越烧越旺。远处一片漆黑的泰晤士河上吐出更多的火舌。但这座大城市的大部分地区却是一片黑沉沉的寂静。一架小轰炸机从浓烟弥漫的空中坠落,象一支蜡烛似的燃烧着,两条交叉的探照灯光把它紧紧盯住。即刻就有两架轰炸机坠落下来,有一架带着一团烈火象一颗殒星似的笔直坠落下来,另一架兜了几个圈子,冒起黑烟盘旋起来,终于在半空中象远处的一串炮竹似的爆炸开来。

11、德国人的机枪疯狂地扫射着。许多爆炸开的黑色烟柱子,在直径有一哩来宽的、已经被打得坑洼不平的沙土地上,象旋风一样向空中卷去,进攻的人浪散开了,翻滚着,象水花一样从弹坑旁边分散刀:去,还是爬啊,爬啊……炮弹爆炸的黑色烟火越来越紧地扫荡着大地,榴霰弹的斜着飞出来的、刺耳的尖叫声越来越密地泼在进攻的人的身上,贴在地面上的机枪火力越来越残忍地扫射着。他们打击进攻的人,不许进攻的人靠近铁丝网。果然就没有能靠近。十六道波浪只有最后的三道算是滚到了跟前,但是这三道波浪一滚到破烂不堪的铁丝网(许多用铁丝缠着的烧焦的柱子都朝天空竖立着)前面,就象是被碰得粉碎了似的;变成一条一条的小河、一滴一滴的雨点倒流回来……

12、硝烟弥漫;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警察深陷派系冲突武装人员坐在抢来的警车中在全城巡逻,他们拿着卡拉什尼科夫突击步枪和火箭筒。还有一些武装人员在通往城市的道路上设立了路障,宣传车大喇叭里不断广播要求市民待在家中不要外出的通告。与警察展开激烈交火。双方动用了迫击炮、火箭筒和自动步枪。

13、最初的一刹那间是可怕的。没有什么比一群惊惶失措的群众更可怜的了。他们抢着去拿武器。他们叫喊着,奔跑着,有许多倒了下来。这些被袭击的坚强汉子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他们自己互相枪击。有些吓昏了的人从屋子里跑出来,又跑进屋子,又跑出来,不知所措地在战斗中乱窜。一家人在互相呼喊。这是一场悲渗的战斗,连妇女和小孩也卷在里面。呼啸着的炮弹拖着长长的光芒划破黑暗。枪弹从每个黑暗的角落里放射出来。到处都是浓烟和纷乱。辎重车和炮车纠缠在一起,更加重了纷乱的程度。马儿也惊跳起来。人们践踏在受伤的人身上。地下到处是呻吟声。这些人惊惶,那些人吓昏了。兵土和军官互相找寻。在这一切中,有些人还抱着阴沉的冷漠态度。一个女的靠着一垛墙坐着,给她的婴孩哺乳,她的丈夫一条腿断了,也背靠着墙,一面流血,一面镇静地给马枪装上子弹,向前面黑暗中放枪。有些人卧倒在地上,把枪放在马车的车轮中间开放。不时爆发出一阵喧闹的喊声。大炮的巨响淹没了一切。这是非常可怕的。

14、战火在蔓延。

描写战争的语句

1、战士们攻城时,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在脑海回荡。

2、二战时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经历了惊心动魄的四十九天,最终成为二战的转折点

3、中国抗日官兵在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配合下,与侵华日军展开了惊心动魄的生死搏斗。

4、战争,从来都不会使正常而富有正义的人们感到舒心愉悦,只会使他们在惊心动魄之余承受着巨大的苦难。

5、前线的战士们枪林弹雨中穿行,到如今,哪怕仅仅是凭吊着古战场,仍然感到了当时惊心动魄的气氛

6、关公战秦琼是场势钧力敌惊心动魄的对决。这场战斗惊心动魄,极端惨烈。

7、飞机盘旋,炮火轰鸣,这场面真是惊心动魄。

8、他们展开了惊心动魄的对攻战,盟军一浪浪的攻势余波未尽,德军又如飓风般狂卷而至。

9、战争,从来都不会使正常而富有正义的人们感到舒心愉悦,只会使他们在惊心动魄之余承受着巨大的苦难。

10、硝烟袅袅战场上,朱德带领战士们与敌人激烈抗战的惊心动魄的场面,深深地震撼我的心灵。

11、惊心动魄后的小村庄没有了往日的安详和宁静,取而代之的是满目的疮痍和毫无生气的哀号。

12、战争留下的是鲜血、是落寞、是毁于一旦的家园、更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伤痛。

13、二战时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经历了惊心动魄的四十九天,最终成为二战的转折点3中国抗日官兵在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配合下,与侵华日军展开了惊心动魄的生死搏斗。

14、列宁格勒的小女孩丹娘?萨维契夫,一个小学生。她原本有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可是战争来了,她成了一个长着忧郁的大眼睛、头发由于营养不良而变得枯黄的战争儿童。她天天写日记,从不间断,慢慢地、执拗地记着法西斯的罪恶。

15、战争是无情的。不论在哪个地方,都会使人们惊心动魄。

16、战士们一个个冲上去,挥舞着大刀浴血奋战,一个倒下了,另一个就替上去,一个战士浑身划得稀烂,在倒下去的一刻,还高喊口号,悲壮极了!

17、阴风列列,黄沙卷起烧焦的旗帜,在漫漫的沙石里,冒烟的木头发出阵阵让人恶心的臭味。几具还没有完全被沙石掩埋的尸体上空盘旋着几只秃鹫,尸体上好几个箭头还在,那断了的长枪却依然握在尸体的手里。远处,撕杀呐喊声不绝于耳,或许明天早上又将多几万具尸体。阴风开始怒嚎,似乎要唤醒死去的灵魂。

18、战场上尸首遍野,让人看的惊心动魄,胆战心惊。

19、最后一个敌人在血泊里倒下,战争胜利了,满目疮痍的战场上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只是那命悬一线的惊心动魄始终萦绕在每个人的心头。

与战争有关的语句

1、兵者百岁不一用,然不可一日忘也春秋·歇冠子。

2、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

3、财富可以弥补许多不足之处。

4、城南征战多,城北无饥鸦。白骨马蹄下,谁言皆有家。城前水声苦,倏忽流万古。莫争城外地,城里有闲土。

5、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人民的残忍。

6、你想和平,就要准备战争(韦格蒂乌斯)。

7、兵不能胜大患,不能合民心者也--历代名贤经武粹语。

8、人民的觉悟是最强大的军队。

9、财富是美德的包袱。

10、在瞬息万变的情况下,低级指挥官的主动性、创造必和大胆独立思考是很关紧要的。

11、今欲自强,非讲兵不可;讲兵非理。

12、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13、陇上征夫陇下魂,死生同恨汉将军。不知万里沙场苦,空举平安火入云。

14、战争似乎就意味着血和铁。

15、叫喊战争的人是魔鬼的参谋。

16、兵有奇正,旋相为用,如环之无端。

17、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

1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9、要和平,就得准备战争(欧洲)。

20、南依刘表北刘琨,征战年年箫鼓喧。云雨一乖千万里,长城秋月洞庭猿。

21、战争是死神的盛宴。

22、日益增长的财富与日益增长的安逸为人类带来文明。

23、财富减轻不了人们心中的忧虑和烦恼。

24、我们之所以能够打败蒋介石,就是不讲老规矩,不按老路子打,一切看情况,打赢算数。

25、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

26、只有获得胜利的可能性非常大时,才可进行决战。

27、战争从有私财产和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的,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

28、将帅的坚强意志,就像城市主要街道汇集点上的方尖碑一样,在军事艺术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29、战争是强迫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

30、因为财富就是势力,所以一切势力都必然会以这样东那样的手段攫取财富。

关于“肖斯塔科维奇最伟大的交响曲是哪部?”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乌孙毓金]投稿,不代表海明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qxh.com/jingyan/202509-3879.html

(15)
乌孙毓金的头像乌孙毓金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乌孙毓金的头像
    乌孙毓金 2025年09月23日

    我是海明号的签约作者“乌孙毓金”

  • 乌孙毓金
    乌孙毓金 2025年09月23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肖斯塔科维奇最伟大的交响曲是哪部?”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肖斯塔科维奇最伟大的交响曲是哪部?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

  • 乌孙毓金
    用户092304 2025年09月23日

    文章不错《肖斯塔科维奇最伟大的交响曲是哪部-》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