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卷七十一 志第二十二

网上有关“《元史》卷七十一 志第二十二”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元史》卷七十一 志第二十二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礼乐五

 ○乐服

 乐正副四人,舒脚幞头,紫罗公服,乌角带,木笏,皂靴。

 照烛二人,服同前,无笏。

 乐师二人,服绯,冠、笏同前。

 运谱二人,服绿,冠、笏同前。

 舞师二人,舒脚幞头,黄罗绣抹额,紫服,金铜荔枝带,皂靴,各执仗。(仗,牙仗也。)

 执旌二人,平冕,前后各九旒五就,青生色鸾袍,黄绫带,黄绢袴,白绢袜,赤革履。(平冕鸾袍,皆仿金制,惟冕之旒数不同,详见后至元二年博士议。)

 执纛二人,青罗巾,余同执旌。

 乐工,介帻冠,绯罗生色鸾袍,黄绫带,皂靴。(冠以皮为之,黑油如熊耳,亦金制也。)

 歌工,服同乐工。

 执麾,服同上,惟加平巾帻。(状若笼金帻,以革为之。)

 舞人,青罗生色义花鸾袍,缘以皂绫,平冕冠。(冠前后有旒,青白硝石珠相间。)

 执器二十人,服同乐工,绿油母追冠,(革为之,一名武弁。)加红抹额。

 至元二年闰五月,大乐署言,堂上下乐舞官员及乐工,合用衣服冠冕靴履等物,乞行制造。太常寺下博士议定:乐正副四人、乐师二人、照烛二人、运谱二人,皆服紫罗公服,皂纱幞头舒脚,红鞓角带,木笏,皂靴。引舞色长四人,紫罗公服,皂纱幞头展脚,黄罗绣南花抹额,金铜带,皂靴。乐工二百四十有六人,绯绣义花鸾袍,县黄插口,介帻冠,紫罗带,全黄罗抹带,黄绢夹裤,白绫袜,朱履。(金太常寺掌故张珍所著《叠代世范》载金制:舞人服黑衫,皆四袄,有黄插口,左右垂之,黄绫抹带,其衫以绸为之,胸背二答、两肩二答,前后和一答,皆彩色,绣二鸾盘飞之状,缀之于衫。冠以平冕,亦有天板、口圈,天门纳言以紫绢标背,铜裹边圈,前后各五旒,以青白硝石珠相间。《大备集》所载,二舞人皂绣义花鸾衫,县紫插口,黄绫抹带,朱履,平冕。其冠有口圈,亦有天门纳言系带,口圈高一尺许,天板长二尺,阔一尺,前微高后低,里外紫绢糊,铜楞道妆钉,无旒。)执器二十人,绯绣义花鸾袍,县黄插口,绿油革冠,黄罗抹带,黄绢夹裤,白绫袜,朱履。旌纛四人,青绣义花鸾袍,县紫插口,平冕冠二,青包巾二,黄罗抹带,黄绢夹裤,白绫袜,朱履。七月,中书吏部再准太常博士议定,行下所司制造。三年九月服成,绯鸾袍二百六十有七,青鸾袍一百三十二,黄绢裤一百五十二,紫罗公服一十四,黄绫带三百九十七,介帻冠二百四十有四,平冕冠百三十,簪全,木笏十有六,幞头十有四,平巾帻二,绿油革冠二十,荔枝铜带四,角带十,皂靴二百六十对,朱履百五十对。

 宣圣庙乐工,黑漆冠三十五,绿罗生色胸背花袍三十五,皂靴三十五对,黄绢囊三十五,黄绢夹袱三十五。

 大乐职掌

 大乐署,令一人,丞一人,掌郊社、宗庙之乐。凡乐,郊社、宗庙则用宫县,工二百六十有一人;社稷,则用登歌,工五十有一人;二乐用工三百一十有二人,代事故者五十人。前祭之月,召工习乐及舞。祀前一日,宿县于庭中。东方西方设十二镈钟,各依辰位。编钟处其左,编磬处其右。黄钟之钟起子位,在通街之西。蕤宾之钟居午位,在通街之东。每辰三虡,谓之一肆,十有二辰,凡三十六虡。树建鞞应于四隅,左柷右敔,设县中之北。歌工次之,(三十二人,重行相向而坐。)巢笙次之,箫次之,竽次之,籥次之,篪次之,埙次之,长笛又次之。夹街之左右,瑟翼柷敔之东西,在前行。路鼓、路鼗次之。(郊祀则雷鼓、雷鼗。)闰余匏在箫之东,七星匏在西,九曜匏次之。一弦琴列路鼓之东西,(东一,西二。)三弦、五弦、七弦、九弦次之。晋鼓一,处县中之东南,以节乐。(一弦琴三,五弦以下皆六。凡坐者,高以杌,地以毡。)立四表于横街之南,少东。设舞位于县北。文郎左执籥,右秉翟;武郎左执干,右执戚;皆六十有四人。享日,与工人先入就位。舞师二人,执纛二人,引文舞分立于表南。武舞及执器者,俟立于宫县之左右。器鼗二,双铎二,单铎二,铙二,錞二,(二錞用六人。)钲二,相鼓二,雅鼓二,凡二十人。文舞退,舞师二人、执旌二人,引武舞进,立其处,文舞还立于县侧。又设登歌乐于殿之前楹,(殿陛之旁,设乐床二,乐工列于上。)搏拊二,歌工六,柷一,敔一,在门内,相向而坐。钟一虡,在前楹之东。一弦、三弦、五弦、七弦、九弦琴五,次之。瑟二,在其东,笛一、籥一、篪一在琴之南,巢笙、和笙各二次之。埙一,在笛之南。闰余匏、排箫各一,次之,皆西上。磬一虡,在前楹之西。一弦、三弦、五弦、七弦、九弦琴五,次之。埙一,在笛之南。七星匏、九曜匏、排箫各一,次之,皆东上。凡宗庙之乐九成,舞九变。黄钟之宫,三成,三变。大吕之角,二成,二变。太簇之徵,二成,二变。应钟之羽,二成,二变。圜丘之乐六成,舞六变。夹钟之宫,三成,三变。黄钟之角,一成,一变。太簇之徵,一成,一变。姑洗之羽,一成,一变。社稷之乐八成:林钟之宫二成,太簇之角二成,姑洗之征二成,南吕之羽二成。凡有事于宗庙,大乐令位于殿楹之东,西向;丞位于县北,通街之东,西向;以肃乐舞。

 协律郎二人,掌和律吕,以合阴阳之声。阳律六:黄钟子,太簇寅,姑洗辰,蕤宾午,夷则申,无射戌。阴吕六:大吕丑,夹钟卯,仲吕巳,林钟未,南吕酉,应钟亥。文之以宫、商、角、征、羽、变宫、变征,播之以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凡律管之数九,九九相乘,八十一以为宫;三分去一,五十四以为徵;三分益一,七十二以为商;三分去一,四十八以为羽;三分益一,六十四以为角。如黄钟为宫,则林钟为征,太簇为商,南吕为羽,姑洗为角,应钟为变宫,蕤宾为变征,是为七声十二律,还相为宫,为八十四调。凡大祭祀皆法服,一人立于殿楹之西,东向;一人立于县北通街之西,东向;以节乐。(堂上者主登歌,堂下者主宫县。)凡乐作,则跪,俯伏,举麾以兴,工鼓柷以奏;乐止则偃麾,工戛敔而乐止。(今执麾者代执之,协律郎特拜而已。)

 乐正二人,副二人,掌肄乐舞、展乐器、正乐位。凡祭,二人立于殿内,二人立于县间,以节乐。殿内者视献者奠献用乐作止之节,以笏示照烛,照烛举偃以示堂下。若作登歌,则以笏示柷敔而已。县间者视堂上照烛。及引初献,照烛动,亦以笏示柷敔。

 乐师一人,运谱一人,掌以乐教工人。凡祭,立于县间,皆北上,相向而立。

 舞师四人,皆执梃,(梃,牙仗也。)执纛二人,执旌二人,祭则前举以为舞容。舞人从南表向第一表,为一成,则一变;从第二至第三,为二成;从第三至北第四表,为三成;舞人各转身南向于北表之北,还从第一至第二,为四成;从第二至第三,为五成;从第三至南第一表,为六成;若八变者,更从南北向第二,为七成;又从第二至第三,为八成;若九变者,又从第三至北第一,为九变。

 执麾一人,从协律郎以麾举偃而节乐。

 照烛二人,掌执笼烛而节乐。凡乐作止,皆举偃其笼烛。一人立于堂上门东,视殿内献官礼节,麾烛以示县间。一人立于堂下县间,俟三献入导初献至位,立于其左。(初献行,皆前导,亚、终则否。)凡殿下礼节,则麾其烛以示上下。初献诣盥洗位,乃偃其烛,止亦如之。俟初献动为节,宫县乐作,诣盥洗位,洗拭瓒讫,乐止。诣阶,登歌乐作,升自东阶,至殿门,乐止,乃立于陛侧以俟。晨稞讫,初献出殿,登歌乐作,至版位,乐止。司徒迎馔至横街,转身北向,宫县乐作,司徒奉俎至各室遍奠讫,乐止。酌献,初献诣盥洗位,宫县乐作,诣爵洗位,洗拭爵讫,乐止。出笏,登歌乐作,升自东阶,至殿门,乐止。初献至酒尊所,酌讫,宫县乐作,诣神位前,祭酒讫,拜、兴、读祝,乐止。读讫,乐作,再拜讫,乐止。次诣每室,作止如初。每室各奏本室乐曲,俱献毕,还至殿门,登歌乐作,降自东阶,至版位,乐止。文舞退,武舞进,宫县乐作,舞者立定,乐止。亚献行礼,无节步之乐,至酒尊所,酌酒讫,出笏,宫县乐作,诣神位前,奠献毕,乐止。次诣每室,作止如初。俱毕,还至版位,皆无乐。终献乐作,同亚献,助奠以下升殿,奠马湩,至神位,蒙古巫祝致词讫,宫县乐作,同司徒进馔之曲,礼毕,乐止。出殿,登歌乐作,各复位,乐止。太祝彻笾豆,登歌乐作,卒彻,乐止。奉礼赞拜,众官皆再拜讫,送神,宫县乐作,一成而止。

 宴乐之器

 兴隆笙,制以楠木,形如夹屏,上锐而面平,缕金雕镂枇杷、宝相、孔雀、竹木、云气,两旁侧立花板,居背三之一,中为虚柜,如笙之匏。上竖紫竹管九十,管端实以木莲苞。柜外出小橛十五,上竖小管,管端实以铜杏叶。下有座,狮象绕之,座上柜前立花板一,雕镂如背,板间出二皮风口,用则设朱漆小架于座前,系风囊于风口,囊面如琵琶,朱漆杂花,有柄,一人挼小管,一人鼓风囊,则簧自随调而鸣。中统间,回回国所进。以竹为簧,有声而无律。玉宸乐院判官郑秀乃考音律,分定清浊,增改如今制。其在殿上者,盾头两旁立刻木孔雀二,饰以真孔雀羽,中设机。每奏,工三人,一人鼓风囊,一人按律,一人运动其机,则孔雀飞舞应节。

 殿庭笙十,延祐间增制,不用孔雀。

 琵琶,制以木,曲首,长颈,四轸,颈有品,阔面,四弦,面饰杂花。

 筝,如瑟,两头微垂,有柱,十三弦。

 火不思,制如琵琶,直颈,无品,有小槽,圆腹如半瓶榼,以皮为面,四弦,皮絣同一孤柱。

 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

 方响,制以铁,十六枚,悬于磬虡,小角槌二。廷中设,下施小交足几,黄罗销金衣。

 龙笛,制如笛,七孔,横吹之,管首制龙头,衔同心结带。

 头管,制以竹为管,卷芦叶为首,窍七。

 笙,制以匏为底,列管于上,管十三,簧如之。

 箜篌,制以木,阔腹,腹下施横木,而加轸二十四,柱头及首并加凤喙。

 云璈,制以铜,为小锣十三,同一木架,下有长柄,左手持,而右手以小槌击之。

 箫,制如笛,五孔。

 戏竹,制如籈,长二尺馀,上系流苏香囊,执而偃之,以止乐。

 鼓,制以木为匡,冒以革,朱漆杂花,面绘复身龙,长竿二。廷中设,则有大木架,又有击挝高座。

 杖鼓,制以木为匡,细腰,以皮冒之,上施五彩绣带,右击以杖,左拍以手。

 札鼓,制如杖鼓而小,左持而右击之。

 和鼓,制如大鼓而小,左持而右击之。

 闉,制如筝而七弦,有柱,用竹轧之。

 羌笛,制如笛而长,三孔。

 拍板,制以木为板,以绳联之。

 水盏,制以铜,凡十有二,击以铁箸。

 乐队

 乐音王队:(元旦用之。)引队大乐礼官二员,冠展角幞头,紫袍,涂金带,执笏。次执戏竹二人,同前服。次乐工八人,冠花幞头。紫窄衫,铜束带。龙笛三,杖鼓三,金鞚小鼓一,板一,奏《万年欢》之曲。从东阶升,至御前,以次而西,折绕而南,北向立。(后队进,皆仿此。)次二队,妇女十人,冠展角幞头,紫袍,随乐声进至御前,分左右相向立。次妇女一人,冠唐帽,黄袍,进北向立定,乐止,念致语毕,乐作,奏《长春柳》之曲。次三队,男子三人,戴红发青面具,杂彩衣,次一人,冠唐帽,绿襕袍,角带,舞蹈而进,立于前队之右。次四队,男子一人,戴孔雀明王像面具,披金甲,执叉,从者二人,戴毗沙神像面具,红袍,执斧。次五队,男子五人,冠五梁冠,戴龙王面具,绣氅,执圭,与前队同进,北向立。次六队,男子五人,为飞天夜叉之像,舞蹈以进。次七队,乐工八人,冠霸王冠,青面具,锦绣衣,龙笛三,觱栗三,杖鼓二,与前大乐合奏《吉利牙》之曲。次八队,妇女二十人,冠广翠冠,销金绿衣,执牡丹花,舞唱前曲,与乐声相和,进至御前,北向,列为九重,重四人,曲终,再起,与后队相和。次九队,妇女二十人,冠金梳翠花钿,绣衣,执花鞚稍子鼓,舞唱前曲,与前队相和。次十队,妇女八人,花髻,服销金桃红衣,摇日月金鞚稍子鼓,舞唱同前。次男子五人,作五方菩萨梵像,摇日月鼓。次一人,作乐音王菩萨梵像,执花鞚稍子鼓,齐声舞前曲一阕,乐止。次妇女三人,歌《新水令》、《沽美酒》、《太平令》之曲终,念口号毕,舞唱相和,以次而出。

 寿星队:(天寿节用之。)引队礼官乐工大乐冠服,并同乐音王队。次二队,妇女十人,冠唐巾,服销金紫衣,铜束带。次妇女一人,冠平天冠,服绣鹤氅,方心曲领,执圭,以次进至御前,立定,乐止,念致语毕,乐作,奏《长春柳》之曲。次三队,男子三人,冠服舞蹈,并同乐音王队。次四队,男子一人,冠金漆弁冠,服绯袍,涂金带,执笏;从者二人,锦帽,绣衣,执金字福禄牌。次五队,男子一人,冠卷云冠,青面具,绿袍,涂金带,分执梅、竹、松、椿、石,同前队而进,北向立。次六队,男子五人,为乌鸦之像,作飞舞之态,进立于前队之左,乐止。次七队,乐工十有二人,冠云头冠,销金绯袍,白裙,龙笛三,觱栗三,札鼓三,和鼓一,板一,与前大乐合奏《山荆子》带《妖神急》之曲。次八队,妇女二十人,冠凤翘冠,翠花钿,服宽袖衣,加云肩、霞绶、玉佩,各执宝盖,舞唱前曲。次九队,妇女三十人,冠玉女冠,翠花钿,服黄销金宽袖衣,加云肩、霞绶、玉佩,各执棕毛日月扇,舞唱前曲,与前队相和。次十队,妇女八人,服杂彩衣,被槲叶、鱼鼓、简子。次男子八人,冠束发冠,金掩心甲,销金绯袍,执戟。次为龟鹤之像各一。次男子五人,冠黑纱帽,服绣鹤氅,朱履,策龙头濆杖,齐舞唱前曲一阕,乐止。次妇女三人,歌《新水令》、《沽美酒》、《太平令》之曲终,念口号毕,舞唱相和,以次而出。

 礼乐队:(朝会用之。)引队礼官乐工大乐冠服,并同乐音王队。次二队,妇女十人,冠黑漆弁冠,服青素袍,方心曲领,白裙,束带,执圭;次妇女一人,冠九龙冠,服绣红袍,玉束带,进至御前,立定,乐止,念致语毕,乐作,奏《长春柳》之曲。次三队,男子三人,冠服舞蹈同乐音王队。次四队,男子三人,皆冠卷云冠,服黄袍,涂金带,执圭。次五队,男子五人,皆冠三龙冠,服红袍,各执劈正金斧,同前队而进,北向立。次六队,童子五人,三髻,素衣,各执香花,舞蹈而进,乐止。次七队,乐工八人,皆冠束发冠,服锦衣白袍,龙笛三,觱栗三,杖鼓二,与前大乐合奏《新水令》、《水仙子》之曲。次八队,妇女二十人,冠笼巾,服紫袍,金带,执笏,歌《新水令》之曲,与乐声相和,进至御前,分为四行,北向立,鞠躬拜,兴,舞蹈,叩头,山呼,就拜,再拜,毕,复趁声歌《水仙子》之曲一阕,再歌《青山口》之曲,与后队相和。次九队,妇女二十人,冠车髻冠,服销金蓝衣,云肩,佩绶,执孔雀幢,舞唱与前队相和。次十队,妇女八人,冠翠花唐巾,服锦绣衣,执宝盖,舞唱前曲。次男子八人,冠凤翅兜牟,披金甲,执金戟。次男子一人,冠平天冠,服绣鹤氅,执圭,齐舞唱前曲一阕,乐止。次妇女三人,歌《新水令》、《沽美酒》、《太平令》之曲终,念口号毕,舞唱相和,以次而出。

 说法队:引队礼官乐工大乐冠服,并同乐音王队。次二队,妇女十人,冠僧伽帽,服紫禅衣,皂绦;次妇女一人,服锦袈裟,余如前,持数珠,进至御前,北向立定,乐止,念致语毕,乐作,奏《长春柳》之曲。次三队,男子三人,冠、服、舞蹈,并同乐音王队。次四队,男子一人,冠隐士冠,服白纱道袍,皂绦,执麈拂;从者二人,冠黄包巾,服锦绣衣,执令字旗。次五队,男子五人,冠金冠,披金甲,锦袍,执戟,同前队而进,北向立。次六队,男子五人,为金翅雕之像,舞蹈而进,乐止。次七队,乐工十有六人,冠五福冠,服锦绣衣,龙笛六,觱栗六,杖鼓四,与前大乐合奏《金字西番经》之曲。次八队,妇女二十人,冠珠子菩萨冠,服销金黄衣,缨络,佩绶,执金浮屠白伞盖,舞唱前曲,与乐声相和,进至御前,分为五重,重四人,曲终,再起,与后队相和。次九队,妇女二十人,冠金翠菩萨冠,服销金红衣,执宝盖,舞唱与前队相和。次十队,妇女八人,冠青螺髻冠,服白销金衣,执金莲花。次男子八人,披金甲,为八金刚像。次一人,为文殊像,执如意;一人为普贤像,执西番莲花;一人为如来像;齐舞唱前曲一阕,乐止。次妇女三人,歌《新水令》、《沽美酒》、《太平令》之曲终,念口号毕,舞唱相和,以次而出。

 凡吉礼,郊祀、享太庙、告谥,见《祭祀志》。军礼,见《兵志》。丧礼五服,见《刑法志》。水旱赈恤,见《食货志》。内外导从,见《仪卫志》。

上海的朋友帮我看看这是哪里吧!!重奖!!!

1、自然环境 全镇属丘陵地带,西高东低。气候宜人,春暖秋爽,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9.5℃,霜期85天,日光充足,年降水量1569毫米。星子河、瑶安河交汇于保安并纵贯镇境,水资源丰富。保安是农业大镇,耕作面积达1733公顷,主要种植水稻,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进产业结构调整,目前粮经比例达到6:4。经济作物以反季节蔬菜为主,并发展了一批上规模的禽、畜、鱼综合开发的养殖大户。果类有温州柑、蜜桔,沙糖桔、李等。近年成功引进了布霖,东魁杨梅等优质水果,水果总面积达5000亩。保安林业资源较丰富。全镇林木主要有马尾松,温地松,松树及部分阔叶林木,近来还发展了速生桉树1万多亩,林地总面积达21亩。水利便利,有小一型正常蓄水250万m³的良塘水库,2005年省投入300多万元进行了切底维修,为当地提供有力的水利保障,可以灌溉2500多亩农田和进行鱼禽养殖及水电综合开发,有小二型水库12宗及123宗小型山塘水库。

2、历史景观

(1)静福山寺:历经苍桑,福山寺遭受了多次破坏。尤其是文革期间,几乎所有历史文化无一幸免地遭到灭顶之灾。上世纪九下年代来,在香港慈善热心人士的无私资助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福山寺进行部分寺庙的修复,寺内有道士管理,每天香客不断,站在寺内主殿大门前,放眼前望,后靠青山,左右两面环抱尤坐龙椅之中。

(2)卿罡千年古寨:辖内还有其他千年古寨,难得一见的奇特景观。卿罡龙泉古井就是其中之一。龙泉井的建筑极具特色。井分为大,小二井,井身全部用青石凿成的大石砖砌成。大井为八角形,取易经八卦之状。小井为则方形,与大井之间有一石孔相通。逐些建筑形状,是先人寓意了天圆地方灵地相通之义。最有特色的是八角大井中央屹立的青石雕柱,上面镂刻有龙,鱼、寿星、玉宇等景物,包含了“海屋添”和“鱼龙变化”等神活故事。古井的泉水晶莹清澈,冬暖夏凉,长流不息,即使大旱之年亦不干涸。井碑上到称龙泉井水“美浆喷涌,玉液澄”实为不过,卿罡村中还有祠堂中的石刻木雕“鱼跃龙门”、“多子多福”等寓意吉祥美好的精雕保存完好。在今天日新月异变化的时代,对古香古色感兴趣的雅客文人,值得前往一游。

(3)古门楼:虽经漫长的岁月洗礼,不少村寨还留下众多的历史古迹,如门楼、古城墙等,尤其卿罡村较为多见。该村是保安镇第二大村庄,现存始建于清朝咸丰四至九年的古门楼五座,炮楼两座(大北门为近年修复,解放后古炮楼12座被拆掉10座)古城寺仍存有墙角残迹,古龙泉八角井及碑文仍完好无损,还有大片明、清式表夸青瓦古屋和用石板铺垫的古巷道,黄、唐氏宗祠的石刻木雕,村中还有古凉亭和化字炉等古代文化,是一个较完整的古村落。现存有古门楼的村庄还有太坪坊、廖村、栋头、石梯、本公洞、长迳、东田、城水、种田、万里、湾村、熊屋、莲塘、第六洞、石迳、梅田的熊屋、廖屋、梁屋、虎冲、梅田、大冲、新塘、谷田、中坳、黄村、龙口、山田、太平岗、沙坪、青石等村。

(4)保安皇城:保安的地名典故至今广泛流传:上三坊、下三坊、两街、两城、九坪、十三巷。上三访即廖村仙桂坊、罗长洞太平坊、菊花村文明坊。下三访即桥头巷毓秀坊、佛教堂东兴坊、东门头万全坊。两街:保安街、湖广街。两城:老皇城、新围城。九坪:福山坪、高神墟、戏台坪、榜树坪、西门坪、牛槎坪、四甲坪、新墟坪、摇神坪。十三巷:菊花村正巷、上下黄屋巷、新启巷、桥头巷、邓屋巷、盲仔巷、佛堂巷、水巷、木坪巷、二甲巷、三甲巷、五甲巷和东门头正巷。注:皇城是古代皇上赐建,故为“皇城”,传说古代官员路经“皇城”脚下,都要下马步行,以孝忠皇上。城上设有炮台和3米多宽行人道,名坊巷口有提门,门上是城楼。

3、历史文化

(1)人口、姓氏。

保安镇辖内有保安、卿罡、黄村、新塘、水口、梅田、大冲、湾村、麻北、万家、种田、子沟、本公洞、岭咀、良塘、栋头等16个行政村(122个自然村),总人口约4.1万人,是连州市第五大镇。姓氏众多,全镇共有50多个姓氏。保安村主要有黄、欧阳、廖、邓、陈、何、王、李、离、唐、欧、温、邝、曾、魏、刘、伍、吴、潘、伍等姓氏,其中欧阳、廖姓氏人口最多;良塘有曾、夏、雷、魏姓氏;岭咀有魏、曾、赖等姓氏;栋头主要有黄、邱、胡、魏等姓氏;卿罡有黄、唐、胡、江、冯、雷、梁、乡、邓等姓氏,其中黄姓、唐姓人口最多;黄村主要有黄、胡、郑、魏、邹等姓氏;新塘有陈、梁、雷、胡、邓、熊、成、陈、欧、傅、邹等姓氏;水口有邓、陈、龚、伍、熊、李、叶、杨、黄、潘、梁、邹等姓氏;子沟有欧阳、邓等姓氏;本公洞有陈、欧、黄、欧阳、禤等姓氏;种田有陈、周、钱等姓氏;麻北有梁、黄、严等姓氏;万家有廖、陈、邱、阮等姓氏;湾村有何、陈、欧、梁等姓氏;梅田有廖、熊、乡、潘、雷、刘、陈等姓氏;大冲有何、钟、李、陈、刘、徐等姓氏。

(2)历史名人和当代名流。

保安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在历史的长河里,这片土地蕴育了不少历史名人和当代风流。古代人物有:静福山清虚观创始人(保安)廖冲(472—568),古代时期著名诗人,孟宾于(904—991),另外,保安、卿罡、黄村、岭咀、谷田等村于唐、宋、明、清几个朝代曾先后出过多位进士。近代有连州革命先辈(水口)邓如淼;当代的有曾任广东省委党校党务副校长(卿罡沙坪)的梁钊教授,曾任清远市人大党委会主任(本公洞)的欧良超,现任清远市委副书记(卿罡)邓光荣和现任广东阳江市副市长(种田)的陈杭(女),以及一批本地或外出任职的县处级领导干部,教授专家和不少在本地或外地发展的实业家,他(她)们都是生于斯长于斯为社会作出卓著贡献的人物。

5、交通状况

省道114线在西南通过水口、新塘、黄村三个村委会;市道X387线从镇内中间地带由南至北通至瑶安,经过7个行政村,还有不少的镇、村公路直达村委会,自然村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保湾公路是全市规模最大,最好的镇级公路,连接了镇政府驻地和清连一级公路,全长1.4公里,由镇共投入600多万元。全镇100%的行政村,90%的自然村都能达到晴雨天通汽车。交通的改善,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快 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显著的提高,镇村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

6、企业厂矿

交通的改善也带动了工商业旅游业的兴旺。过去,保安只有小型煤矿(于2005年全部煤封取缔)、砖厂等企业。近年,当地政府加大了招商引资力量,大大改善了投资环境,吸引了不少外商前来光顾这方投资热土。近两年,保安新建了不少企业,有投资100万元的新塘优质果场;投资400万元装机300KW的麻步电站;投资100万元的大塘木制加工厂;投资100万元的大陂朔料厂;投资230万元装机400KW的本公洞电站;约投资500万元装机640KW的潭仔电站;投资900万元装机1350KW的利华水电站;投资200万元的大山夹板厂,总投资接近3千万元,改变了当地历来单一农业的产业状况,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改善了当地的富余劳力就业状况,提高生活水平。在镇政府的带动下,村委会也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大力吸引项目到当地办实业,现成功招引企业的村委有,保安村引进投资20万元办手工艺厂,引进投资60万元扩建大桥电站,卿罡村利用当地外出精英的特有关系引进400万元开发300亩柠檬基地,麻北村利用当地的优势吸引外地老板发展300亩考烟基地,梅田村委会也引进外资500万元建一座电站。

在交通便利的条件下,当地的商贸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有力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粮经比例达到6:4,从粮农分化部分专门从事蔬菜生产的菜农和专门从事水果生产的果农,同时,也造成了一批专门从事农产品推销的商人。

7、民间驰名风味

保安人民热情好客,有朋自远方来,亲友相聚,招待客人的有远近驰名的保安全狗宴和思源河鲜,保安全狗宴和思源河鲜都有其独特的制作方法和奇特的风味,令不少客人回味无穷,一试再试。

(1)卿罡全狗宴。全狗宴的泡制,相传在明朝万历年间,卿罡唐姓一村民被征从军,其职专事将军,统领导将军的家居饮炊,经常同众多厨艺高人切磋,见多识广,不耻下问,自创了多种泡制狗肉烹调技艺。退职回乡后,亦将烹调狗肉的技艺带回了家乡。逢年过节,村民们或请他泡泡或请他指导烹调狗肉之道。唐姓村民遂人所愿,利用当地独特的材料,以狗肉为主料,配以姜、葱、蒜、萝卜、芝麻、竹笋、芋头、花生、花椒等为辅料,再加入少许调味品,施展其精湛技艺,泡制成一桌全狗宴。美其名曰:红烧狗肉、狗扣肉、狗头生、白切狗、包狗靴、蒸狗脑、酿狗肠、炒狗肚、炆狗杂、炸狗扒、炒狗皮、泡狗肉、焗狗柱、蒸狗排、狗肉煲、狗骨汤等16道正味狗肉。集甜、酸、香、脆、辣于一桌,美味可口,实乃人间难得美食。

(2)思园河鲜。思园河鲜的制作之料专用保安河鲜,其制作方法店主密不外传,不得而知,但其泡制的河鲜,鲜美独特,着实可口。清蒸河鱼,滑嫩鲜美;炸鱼排香脆酥软;炆子鱼皮脆肉滑;河鲜汤,鲜甜可口;炒河螺,肥美由满。

8、保安重阳大神盛会

保安重阳大神盛会是当地一个特别的日子,也是清远地区内独有的民间盛大活动,是远近久赋盛名的节日。保安村重阳大神盛会比春节还隆重热闹,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保安都汇聚不少外宾观看抬大神,热闹非凡。在此,有必要详细介绍保安村和重阳大神盛会的状况。

A、重阳大神盛会来源

据传唐代宗晚年,保安黄氏祖先名为“保义”,家境虽贫,却明事理,助人为乐,深受世众爱戴。 那时朝政腐败,皇上贪恋酒色,奸佞当道,排斥忠良,贪赃枉法,弄得民不聊生。一天,皇上龙床倾倒,虽令宫中能工七匠修整,也无法复原。一夜有神仙托梦皇上,修复龙床“非广州府管辖,连州静福山前村庄的黄保义不可”。于是皇上传旨,令黄保义上京。黄奉旨日夜兼程,赶京入宫,龙床一扶即正,何故?黄奏曰:“朝廷正不压邪也”。皇上悟其中之理,即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召回忠良贤臣,并委以重任。设特别钦差,赐尚方宝剑,不论皇亲国戚,官职多高,凡贪赃枉法和一切邪恶者予以严惩不贷。经过数年的扶正压邪,朝廷上下出现了新气象。此时正值重阳佳节,万民欢庆,国泰民安,皇上感其功绩,赐原禄,但黄保义一再推动,只求皇上恩准两个请求:第一,将京城重阳盛会带回乡;第二,赐家乡建造“皇城”造福民众。皇上下旨,恩准赏赐。这样“京城的重阳盛会和建造皇城”,黄保义领旨带回乡,这就是流传至今的保安重阳大神盛会的来由。

B、保安重阳大神盛会盛况

每年重阳节前数月,保安人就通知亲朋好友前来过节参观盛会。重阳节抬大神活动在年九月初八日,初九日两天。而初七各坊家家户户贴对联。 初七上午各坊舞龙舞狮迎亲朋好友前来欢度重阳佳节。各家各户都用竹叶包糯米粽,炸油糍、蒸米粉等,并准备丰盛的鸡、鸭、鱼、肉等佳肴款待客人。

初八下午三时许开始至初九晚上九时,每个坊将组织好队伍列队出神游行,由各村的理事带队,前面有二人打地炮。炮响三声,鸣锣开道,扛彩门、彩旗、坊牌(即XX坊)的出神队伍,两人抬香案,安案上安放香炉。烧着檀香和香烛,插上鲜花。后面是八音乐队,抬着“高神”、“故事”的队伍,舞龙队、舞狮队,最后是十样锦。每个坊的队伍紧跟着游行。每到一处,鼓乐喧天,鞭炮轰鸣,高潮迭起,整个保安村沸腾起来。初十日上午,各坊龙狮队在街上继续舞动,表示送客致谢,保安重阳大神盛会就此结束。

9、福山寺的概况

(一)宋代瑞平元年(公元1234年)凶荒旱潦,州牧留元长祷雨有应,遂捐资重修,殿宇焕然一新。明代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知州朱允扩建寺院,方圆百里乡村广大民众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捐银资助。经多年的依山建造和修缮,各殿宇建造雄伟、壮观,雕刻千资百态,栩栩如生。福山内建殿十二大座,分别为:(1)真君殿,据山之脊,由36级阶而上,殿宇内有两厅,中间有天井,大门两旁有横匾、楹联和铁铸大冲一个,还有青石蹲狮一对,造型生动,态势威严。门檐上还有八仙过海浮雕工艺,飞檐斗拱,布局严谨,雄伟壮观。殿内正中是真君坐像,手拿朝简,脚踏蛇龟,左边是孔子的两个门生的神像,右边是关羽的他的义子关平和部将周仓的神像。

(2)玉皇殿,位于真君殿前面左侧,殿宇两厅,殿中是玉皇大帝坐像,左右两旁各有两个天神和两大金刚立像,个个恕目圆睁,铠甲戎装,手执斧钺,威风凛凛。

(3)北帝殿,位于玉皇殿的左侧,殿宇有三厅,两旁有走廊和小屋多间。殿内正中是北帝公七兄弟的神像,两侧各有守将7个。中厅有龙顶大香炉1个,铜顶大香炉2个,铁铸大冲1个。北帝殿香炎旺盛,人们总是在这里烧香求拜,求签,求保平安。侧边小屋是放神轿和肃静回避的大牌、彩旗两百多面,执事牌和小檀香炉百多件,殿宇雄伟壮观。

(4)三清殿,位于玉皇殿的前面,殿宇是一厅,但该殿宇高大雄伟壮观,光辉耀眼,殿内宽阔,彩云飘飘,瑞气腾腾。供奉着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太上老君三大神像,神像高大威严,是泥塑漆金有7米多高的坐像,该殿特别高,进去可使人们有触目惊心之感。左前是杨戬、哪吒的立像,殿内有铁铸大钟1个,门口是两大金刚立像。

(5)观音殿,位于三清殿右侧,北帝殿的前面,殿宇是二厅,殿内正中是观音大士坐莲台的神像和她的父亲妙庄王的神像,两侧各有三个大将,红孩儿、金吒等。殿大门口有石狮子一对,青石雕凿而成,造型生动,态势威猛,有如猛狮守门之势。

(6)山主殿,位于观音殿的斜左侧边,殿宇一座,门口呈半圆形。殿内供奉山主神像,它是福山的主持人。两旁各有1个小神,左侧有铁铸大钟1个。

(7)紫微殿,位于真君殿前面的右边,殿宇为二厅,殿内是一座高大威严的水泊梁山的造型,山上有梁山英雄108将的塑像,分别站立在山上、山腰、山脚的各种姿态,最引人注目的是时迁偷鸡,所以当地人们又叫“偷鸡殿”,殿正中是海龙王神像,周围是虾兵蟹将几十个(如乌龟精、蚌螺精、虾公精、螃蟹精等)此殿有碑记载,建于明朝万历辛丑年(公元1601年)。

(8)三官殿,位于紫微殿前右面,殿宇是三厅,中厅有天井一个,铁铸大钟一个,殿内是天官大帝、地官大帝、水官大帝。三官大帝世称“三界公”。两帝是牛马面和24个大将神像。

(9)慈尊殿,位于紫微殿前左面,与三官殿平齐,殿宇一座,殿内是“木莲救母”骑虎上天的神像。

(10)康公殿,位于三官、慈尊两殿前面,殿宇一座。殿内是康公神像,康公有舍已救人的高尚品德。康公家境贫穷,与财主打工,有一天财主要康公去一个与财主有仇恨的村寨的水井里投毒。康公认为有失天良,于是,自服毒药身亡,救了该寨民众性命。人们不忘康公之恩,建殿在福字井边以神供奉。

(11)佛祖殿,位于真君殿后面。殿宇三厅,前厅正中是如来佛祖,两旁是准提、接音两位护法神像,法相庄严,令人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侧边是十八罗汉和二十四诸天神将。十八罗汉身披袈裟,有双膝盘坐,有袒胸露腹,也有手持禅仗……各具特色。厅内有铁铸大钟1个,龙顶香炉3个。

(12)后厅是各尚禅师殿。殿门口上面横额是“福山古寺”四个大字。殿内是灵宝大法师神像。西天圆福山开山老禅师觉悟之神们(是一块高大神位牌),右边是天机送子(即天仙配),左边是六祖惠能的神像,铁铸大钟1个,后面还有三座房屋是和尚禅师住宿的地方。现尚丰明代天顺七年铸造大铁钟1个,高1.2米、直径宽是0.8米,今放在36阶上面大殿门口左侧。明代天启七年(公元1626年)殿宇又进行一次大规模修缮。清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知州王济民又集资重修殿宇。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由乡人廖木橹、欧阳峰、欧阳斌等人发起集资修缮殿宇。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连州学正胡良谟在《福山古碑记》中写道:“殿宇岁久不饬,日就倾颓,诸父老顾而歉之,议为修举计,遂经始于丙寅(公元1806年)之春,阅己巳年(公元1809年)而工告竣,巍然焕然,视畴昔之规模更宏敞焉”。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乡人廪贡廖元恺带头向社会各界人士集资捐助又重修殿宇。

(二)福山福地景观

1、两井一泉:福地内还有两井一泉:一是“福字井“,井中”福“字是一块四平方米石板,石板面凿着一个凹体草书大“福”字。清澈的泉水从“福”字首笔涌出,沿着“福”字的笔划蜿蜒而流,最后在“田”字中间流去。传说井水是下凡的金鱼吐出,所以常年长流。二是“金狗跳井”,传说是太上老君派金狗追赶白花蛇,该蛇在云端见福山群峰环抱,古树参天,隐身山中,金狗直追急跳,一脚踏在白花蛇身上,化出一个井,名为“金狗跳井”。一泉是“虎跑泉”,相传是廖冲炼丹患无水,至夜,闻虎跑声,旦视之,泉已出石罅中,故名。

2、八角亭:进入山门,是一条青石板两旁铺满鹅卵石的山路。路旁古树参天,茂密的树叶参差覆盖,抬头抑望,史见点点白云。这就是闻名的一线天。向前走,突见阳光耀眼,密林中出现洞天福地,清水碧波影出一轮明月,已是平池印月的胜景,漫步而行,洞天福地的金光引进八角亭,亭由精工建造的八根滚龙立柱构成和龙飞凤舞的木柱构成,上盖琉璃瓦,站在亭前,抬头可见双龙戏珠图。整座寺院在森林环抱中,绿荫覆盖,一片葱茏。当人们步入福地境界,穿梭林间,只见古树,苍劲挺拔,奇花异草,争妍斗艳,林中鸟鸣争喧,山涧流水潺潺。凡驾临过福地之士,无不被福山所吸引,置身福地仙境地,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五、发展环境

1、发展定位:

紧跟着历史的发展步伐,走到今天,保安既保留了过去的传统,又增添了不少现代的气息。保安拥有了便利的交通,同时给保安人民带来了外面的信息和发展良机。大力发展经济,打造中心镇,建设新农村是新时期是保安人民的奋斗目标。

2、软硬环境:

为改变单农模式,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近两届党委政府狠抓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做好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准备,搞好招商引资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在党委政府的大力倡导下,经过不懈的努力,保安的招商引资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近两年不少企业发现了保安,看中了保安,选择了保安,陆续到不定期投资落户。同时,保安人民利用自己独有的习俗和环境资源,不断完善优化福山旅游环境,打造旅游品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保安古今名镇的知名度。以特色旅游提高知名度,以知名度引进投资,为当地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保安人民还正在规划了未来的发展兰图,在清远一级公路和114线辖内路段两旁规划建工业园,承接加工制造业企业,并已安装成规模,为珠三角产业转移创造良好的转移条件。从古到今,保安人民继承了勤劳、朴实的历史传统,也制吸取了勇敢、创新、开拓的创业精神,在今天,保安人民充分发挥优势,抓住大好时机,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搞好家乡建设,创造智慧,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的明天。

上海的静安寺!

静安寺位于上海市南京西路1686号。向为著名江南古刹。据碑志,建于三国吴大帝孙权赤乌十年(247),创始人为康僧会。寺址原在吴淞江(今苏州河)北岸,初名沪渎重元(玄)寺,唐代一度改名永泰禅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始改名静安寺。南宋嘉定9年(1216)因寺址逼近江岸,昼夜受江水冲击,寺基有倾圮之危,住持仲依乃将寺迁至芦浦沸井浜一侧,即现今寺址。

静安寺迁至今址后,规模逐渐扩大,至元时,蔚成巨刹。寺内有8处名胜,即:三国时所立“赤乌碑”、南北朝时所植“陈朝桧”、原于神僧智严异行而流传的“虾子潭”、南宋仲依所建“讲经台”、沸井浜中突沸的“涌泉”、诗僧寿宁所筑方丈室“绿云洞”、行人取道渡吴淞江的古渡口“芦子渡”、东晋遗存防御海寇的“沪渎垒”。寿宁搜集历代诗人题咏,编为《静安八咏集》行世,静安寺由此声名远播。明洪武二年(1369),铸洪武大钟,耗铜六千斤,上有“洪武二年铸,祝皇太子千秋”铭文,至今呜响大殿,声洪震远。

清初以来,寺屡经兴废。雍正年间,住持孚庵,因寺院田产案胜诉,维护了静安寺的田产,并勒石记其事。乾隆六年(1741)礼部侍郎麦焕捐款重修大殿。乾隆四十三年(1778)歙人孙思望倡议集资重修殿宇。上海道(长白)盛保又修建寺前涌泉亭,并于寺东建报恩院供僧众居住。寺僧大海,曾将寺内被火焚余的宋代银杏树干,雕成十八尊罗汉及一尊韦驮像于寺内供奉。咸丰同治之际,静安寺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唯余一座大殿。住持鹤峰在缙绅李朝观、姚曦、浙江富商胡雪岩等资助下,于光绪六年(1880)重建静安寺,翌年四月初八寺宇落成,按佛教仪轨举行隆重的浴佛节,四众云集,车水马龙,商贾辐,蔚为奇观。自此形成有名的一年一度静安寺庙会,“三月三到龙华(看桃花),四月八到静安(逛庙会)”遂成为沪上民谚民俗。光绪九年(1883)由李朝观作记、住持鹤峰勒碑,《重建静安寺记》碑文今仍保存于大雄宝殿前壁。

光绪二十年(1894)住持正生于大殿左右两侧增建两座楼房,再次修葺全寺,使静安寺恢复旧观。光绪三十年(1904)在上海南翔建“静安南翔塔院”一座,将静安寺历代祖师灵骨迁葬该院,并建祖师祠,供历代祖师牌位。塔院旁建有僧舍,派专人管理。直到民国年间,尚有七十三间房屋,土地六十四亩。

1912年至于1916年,静安寺成为上海和全国佛教活动的重要寺院之一。1912年,第一个全国性佛教组织——中华佛教总会成立,会址设于静安寺,著名爱国诗僧寄禅(八指头陀)任会长。次年,寄禅为保护全国寺庙财产,赴京请愿未果,不幸圆寂于北京法源寺。上海及全国佛教界在静安寺召开追悼大会,太虚大师在会上提出“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说,对全国佛教影响很大。1913年3月,中华佛教总会在静安寺如开首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推选冶开、熊希龄为会长,清海为副会长,圆瑛为参议长。

1919年,寺前填浜扩路,筑成通衢,命名为静安寺路(即今南京西路),沪西一带日见繁荣,香火鼎盛,礼佛游览者洛绎不绝。寺宇不敷应用,1920年,寺僧常贵会同沪绅姚文栋等人在大殿东兴建三圣殿,基本形成目前寺院之主体格局。

1930-1940年,志法、志汶先后出任住持,任内无所建树,而寺产纠纷兴讼不断,留下许多后患。1941年,德悟法师继任住持,革弊图新,转向佛学教育,注重佛学研究,曾举办数十次佛学讲座,分别礼请应慈、圆瑛、芝峰、丁福保、赵朴初、蒋竹庄等高僧、大德主讲,同时成立静安寺护法会,会同监院密迦整顿寺务,寺风顿有起色。

抗战胜利后,在住持德悟、监院密迦主持下,在原山门之东,另建一座仿唐新山门,由邓散木(铁翁)题额“静安古寺”。并在新山门前、“天下第六泉”井栏一侧,竖立一座古印度阿育王式梵幢,成为静安寺标志。工程竣工后,又逢四月初八日佛诞及静安佛学院开学,在揭幕典礼上,太虚大师以三喜临门,亲自主持剪彩,拈香礼佛,欢喜赞叹。与会僧俗逾万人,成为当时沪上佛界一大盛事。

在此期间,静安寺还于寺后门向华山路,创办静安小学。于南翔建立静安农村实验学校。该校由持松、白圣、赵朴初、毛效同、顾恒(暨南大学农学教授)五人任董事,由大同法师主持教务。两校经费均同静安寺负担。

1947年春,住持德悟、监院密迦委托周孝廉、奚亚夫二律师,联名致函上海市佛教会,主动提出愿将静安寺由子孙剃度制改为十方丛林选贤制。请市佛教会主持推贤选能继任静安寺方丈。同时,静安寺会体僧众也赞同德悟、密迦这一建议,亦函呈上海市佛教会请求改制选贤。于是,上海市佛教会尊重住持德悟法师及全寺僧众愿望,于是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召集诸山长老、护法居士及全寺僧众,举行会议,一致决定该寺改为永久十方丛林,并公推持松法师为改制后首任住持,兼任静安佛学院院长。持松法师接任时,提出四项要求:“一、静安寺既定为十方丛林,今后住持选举,应由佛教会会同本市诸山代表及本寺两序大众公推,以示大公而杜流弊。二、静安寺应作为佛教文化事业中心,逐渐减少酬应,以期成为纯粹弘法之道场。三、寺内经济应行公开,尽力所及,举办佛教慈善公益事业,以符佛陀救世利生之旨。四、本人潜心内学,不善外缘,重违大众嘱托,除寺内行政大计如需本人主持外,其余事务,概由监院领导诸执事分别负责。所有琐务应酬,幸勿相累。”获得与会者一致通过。持松法师担任住持后,任命白圣为监院,四项规约,得以实施,寺务大有进展。

静安佛学院建于1946年春,聘太虚大师为首任院长。后持松法师继任院长,白圣为副院长。育枚为教导主任,圆明、守成、妙然先后任监学。师资一时称盛:原金陵大学哲学系主任本光法师讲授佛学概论、比较宗教学、唯识论等课程,道源法师讲授“贤首教仪”,度寰法师讲授因明学,林子青教授讲印度佛教史,关德栋、陈诒先教授先后讲国文,秀奇法师讲授美术。学僧行后就读者近百人。学风严谨,学术气氛甚浓厚,来院作讲座的先后有太虚大师、北平中国佛学院院长周叔迦、法舫法师、能海上师、雪嵩法师、暨南大学牟润孙教授、金陵大学文学院院长倪青原教授等。第二年,学僧自己创办了《学僧天地》杂志,除发表本院学僧研究文章外,为《学僧天地》撰搞的著名人士有南洋慈航法师、佛教学者大醒、法尊、霭亭、南亭、雪嵩、演培、北京大学东方语言学系主任季羡林、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等。因经费困难,仅出六期,但在佛教界有一定影响。1948年初,静安佛学院曾易名为静安学苑。

1948年初,静安寺拨出沿街楼房一处,创立佛教平民诊疗所,持松法师任所长,白圣任副所长,秀奇、乐观先后任事务主任,聘费仲华、郑葆湜、李光佑为内外科主任,李根源为牙科主任。面向贫病之众,施诊给药,救难拯贫,慈悲济世。为筹募医疗基金,由持松法师发起,敦请海内书画名家捐赠作品,举行义展。当时有张大千、邓散木、唐云、白蕉、郑午昌、马公愚、施叔范、张炎夫、申石伽等三十多位名家义赠书画、扇面二百余件,沪上各大报均以一定篇幅报道静安寺佛教平民诊疗所的施诊盛况。这一慈善事业,深得社会群众嘉许。

建国后,上海市人民政府两次拔款修理静安寺,成立修复委员会,由圆瑛、持松、苇舫、清定、赵朴初等十四人为委员,圆瑛任主任。1953年,方丈持松法师在寺内建立真言宗坛场,接续了我国自五代以来失传已久的东密。坛场设于法堂楼上。中间主坛称“大坛”,是修法时主要坛场,供奉毗卢遮那如来、不动明王、受染明王三尊塑像。左坛称“护摩坛”是修法时焚点乳香等作为供养的坛场,上供普贤延命金刚,后挂“金刚界大曼荼罗”。右坛称“圣天坛”,上供如意轮观音菩萨,后持“胎藏界大曼荼罗”。东西两壁挂传承真言宗的八大祖师画像,分别为龙猛、龙智、金刚智、不空、善无车、一行、惠果、空海。东边一室,中供孔雀明王,两壁挂密迹金刚和真言宗历代祖师法系表。西边一室,左供奉大黑天,右供奉诃利帝母。两壁挂十二诸天:东壁为月天、地天、毗沙门一、风天、水天、罗刹天;西壁为日天、梵天、伊舍那天、帝释天、火天、炎摩天。从此,在持松法师主持下,寺内日常修习密法,每年春秋两季举行修法大会,传授密法,为弟子灌顶。每逢香期佛诞,全寺开放,香客游人,一时称盛。1966年“文革”中,寺庙遭受严重冲击,佛像被毁,法器文物等劫掠一空,僧众被逐,整座寺宇被改为工厂。

1983年,静安寺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之一。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拔乱反正,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认真落实,静安寺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4年,上海市佛教协会成立静安寺修复委员会。由会长真禅法师任主任,副会长贾劲松副主任。在广泛征求佛教界及有关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决定按原样恢复。僧人也陆续返寺,一批幸存的古文物也相继归还。1985年静安寺修复开放后,淦泉法师任住持。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关心下,全寺僧职人员共同努力,坚持农禅并重的传统,勒俭起家,从零开始,自养自立,香火日盛,法务再兴。1985年,静安寺修复真言宗密坛期间日本高野山真言宗第二次“空海入唐求法至长安之路”访问团参访静安寺,团长内海有昭、副团长静慈圆、秘书长前有隆,赠送了部分密坛法器,使真言宗坛场得以较快恢复。同时建立了“持松法师纪念室”,陈列持松法师海内外弘法的照片、生前著作、书画作品、日常起居用具等。1987年,度寰法师任住持。1988年,新建大雄宝殿,由赵朴初居士题额。

1988年3月度寰法师圆寂后,同年10月,由真禅法师兼任静安寺方丈。香港李国庆居士夫妇捐献汉白玉观音菩萨立像一尊,供奉于圆通殿。次年,新加坡居士刘庚宇等捐资从缅甸请回高3.6米的释迦牟尼玉佛坐像,供奉于大雄宝殿。1994年,新建三层楼僧寮与上客堂,文物楼、寺务处办公室先后落成。是年十月举行持松法师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与持松法师佛学思想研讨会,美、日、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等国及港台地区佛教界友好人士、北京、江浙鄂皖、本埠诸山大德、学者专家、护法居士近千人与会,盛况空前。落实政策以来的十年,静安寺的发展与修复成就,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

此外,建于明正德年间的位于宝山区罗店镇上的玉皇宫,于1988年改称梵王宫,作为静安寺下院,由静安寺前监院从达法师住持。静安寺在自身修复的情况下,仍然拔出款项,支持梵王宫的修建开放。1993年,梵王宫改名“宝山净寺”,更具规模。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曾亲赴礼佛,并为安养院题辞:“老有所终,大同理想。报众生恩,法老为上。如奉父母,如敬师长。美哉梵宫,不殊安养。”

1995年底,慧明法师调来静安寺任监院。1996年初,成立了以德悟法师为主任的新的寺务委员会,在集体领导和民主管理方面又遇上新台阶。期间,慧明法师作为中国佛教代表团成员,出席了在韩国举行的中日韩佛教友好研讨会汉城大会,出席了尼泊尔蓝毗尼阿育王石柱发现一百周年庆典以及由中国援建的“中华寺”奠基仪式。他在参访尼泊尔加德满都斯瓦声杨布寺时,请回了佛陀舍利。

静安寺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响应中国佛协建立人间佛教的号召,实行文明敬香,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寺院文化品位,发扬佛教优秀文化传统,热心为社会慈善事业献爱心,作贡献,对抗洪救灾、希望工程、帮助失学儿童、扶贫救困、并为西藏日喀则地区援建“上海赤乌希望小学”一所,受到了佛教信众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静安寺素斋,久负盛名。门市供应素食、素面,每日供不应求。每年中秋,精制净素月饼,成为馈赠亲友佳品,深受海内外信众欢迎。

目前,静安寺在恢复原貌的基础上,还将规划改建与扩建。除主要建筑:赤乌山门、兜率殿、大雄宝殿、圆通殿、真言宗坛场、文物楼、功德堂、素斋部、僧寮外,还将兴建法堂、藏经楼、佛教图书馆,复修“静安八景”等。寺内收藏佛教文物甚多,有宋光宗赵敦为太子时所书“云汉昭回之阁”碑(建国初,经市古碑展览认定为上海最古之碑)、明洪武二年(1369)所铸大钟、历代名人字画,包括苏轼《心经》书卷、文征明、陈继儒、张瑞图、伊秉绶等书轴长卷、扬州八怪、吴昌硕、张大千等人画轴,王一亭佛画多幅。有汉魏至清代石刻、铜铸、鎏金、白瓷、漆金佛像多尊。有《频伽精舍校刊大藏经》、影印宋《碛砂藏》(全称《平江府碛砂延圣院大藏经》)、日本《大正藏》(全称《大正新修大藏经》)。每日殿堂均对香客游人开放。1985-1995十年间,共接待海内外信众达120万人次,并与欧美、东南亚、南亚、东亚诸国及港澳台等地区佛教界有经常的联系和友好效。静安寺一派欣欣向荣,正迈向新的世纪。

关于“《元史》卷七十一 志第二十二”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姿靓]投稿,不代表海明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qxh.com/jingyan/202509-6561.html

(12)
姿靓的头像姿靓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姿靓的头像
    姿靓 2025年09月26日

    我是海明号的签约作者“姿靓”

  • 姿靓
    姿靓 2025年09月26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元史》卷七十一 志第二十二”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元史》卷七十一 志第二十二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

  • 姿靓
    用户092604 2025年09月26日

    文章不错《《元史》卷七十一 志第二十二》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