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绍桢的人物生平

网上有关“徐绍桢的人物生平”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徐绍桢的人物生平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徐绍桢从小刻苦读书,广泛涉猎中学、西学,尤好军事。1880年,不到20岁的他便赴广西怀远县任职。

光绪二十年(1894年),徐绍桢甲午科广东乡试中举人,后提为广西藩署幕僚,江西常备军统领,福建武备学堂总办,之后官途一帆风顺。1902年,清政府派徐绍桢前往日本考察军事。两年后,受李兴锐提拔,被任命为两江总督衙门兵备处总办,负责编练新军。1905年,新军第九镇成立,徐绍桢为第九镇统制。他重视新军官兵的思想文化教育,力求打造一支文武兼备的军队。1907年,任新建陆军第九镇统制,驻军江宁城关。奏请创建征兵制,吸收知识青年加入新军。在这种风气下,新军官兵柏文蔚、赵声、熊成基,倪映典等先后成为革命党人,新军第九镇的革命势力很快发展起来。

清廷政治的黑暗,官员的昏聩,早已令民族感极强的徐绍桢十分不满。时任两江总督的端方有所觉察,对徐和他的新军第九镇多有疑忌,后接任两江总督的张人骏对其态度更是变本加厉,徐绍桢一直不敢轻举妄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周边省份纷纷独立,但南京仍被清廷牢牢控制。1911年11月4日徐绍桢毅然率军起义,投向革命,后起义失败,徐绍桢退往镇江。

1911年11月13日,徐绍桢与上海都督陈其美、江苏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汤寿潜共同组织联军1万多人,推徐绍桢为总指挥,决定共同攻打南京。此时,汉口、汉阳已被袁世凯北洋军攻占,革命形势一度动荡,能否击溃南京城内2万清军,占领南京,不仅关系着江苏战局的发展,而且关系着革命形势的整体走向。

11月24日,徐绍桢率军攻城,12月2日成功攻克南京。12月2日下午,联军总司令徐绍桢率本部人员入城,亦进驻总督署。 这一胜利极大鼓舞了革命军士气,巩固了长江以南的革命地区,扭转了先前的不利情势。南京之战结束,南北对峙之局形成。孙中山盛赞徐绍桢,称他是中华民国开国元勋之一。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任命徐绍桢为南京卫戍总督,并以八厘公债(共100万元)奖励徐绍桢。徐绍桢以1万元为女子北伐结束费,1.4万元为《民立报》补助费,其余一概交还,坚决不受。他还将南京的住宅献给国家,以清廉自勉。

辛亥革命后历任南京卫戍总督、孙中山广东军政府广州卫戍总司令、总统府参军长、广东省长、内政部长。

南北和谈后,袁世凯窃得革命果实,对徐绍桢多方拉拢,徐绍桢始终不为所动。后来,袁世凯称帝阴谋暴露,徐绍桢辞职以示抗议,袁世凯竟派刺客前去行刺。徐绍桢被迫流亡日本,直至袁世凯病死才回国。

1917年7月,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徐绍桢应孙之请南下,任广州卫戍总司令兼陆军部练兵处督办。

1920年,孙中山任命徐绍桢为两广各路招讨军总司令,7月徐绍桢率千余“救国军”攻打广州,掀起讨桂序幕,后与粤军协力将桂系军阀赶出广州。1921年,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徐绍桢为总统府参军长。

1922年,陈炯明叛乱后,孙中山任徐绍桢为广东省长。1923年5月,又调任大本营内政部长。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徐绍桢因病隐居上海,再不问政事。

1932年复任挂名国民政府委员。

1936年9月13日病逝于上海。葬南京麒麟门外小白龙山,即当年光复南京时,江浙联军总司令部所在地。

长沙的名人

此后,豫章书院随罗氏家族文化名人的致力推广,很快在全国发展,形成以江西豫章书院、黔东豫章书院、广东豫章书院、福建豫章书院四大豫章书院为主体的全国性的书院体系。 江西豫章书院 在豫章书院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及至晚清,受西学东渐观念的影响,光绪二十四年(1898),朝廷明令停办,二十八年(1902)江西巡抚李兴锐乃将之改建成“江西省大学堂”,学生由省内各府县保送,三十年(1904)又改作“江西省高等学堂”,校舍迁往贡院;宣统元年(1909),改成“江西实业学堂”;民国建元,为适应新型工业的发展,改称“江西省高等工业学堂”。1949年后,一度改作南昌大学工学院、洪都大学。

现江西豫章书院 已通过教育局审批在罗家濡溪村重办,首任山长为原南昌市市长李豆罗先生,现任执行山长为吴军豹。 豫章书院现位于长堤大马路348号广州市第九中学内西侧,现作为学校图书馆使用。豫章书院是广东省各县罗姓族人集资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建成的合族祠,在南海县居住的绅耆罗应铿等人,看到省内各族人纷纷在省会设置书院和试馆,为了便利罗姓子弟“赴乡试之寄宿者”,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遂向散居南海等地的罗姓族人倡议,集资兴建这所跨地域性的合族祠,得到族人的赞同,共筹到白银2万余两,于光绪十六年动工,十九年落成。合族祠是集社会性、经济性、文化性与纪念性于一体的公共性的建筑,除了方便子弟到省城参加乡试有个住宿点外,同时也是祭祀祖宗的场所。

豫章书院坐北向南、三进,人字形风火山墙,主体建筑有下堂(头门)、中堂和上堂(祖堂),东侧原有的衬祠有议事厅和魁星楼。现东面的衬祠已被拆,但祠堂主体布局尚存,头门的封檐板、梁架的木雕、墀头的砖雕还相当精细,头门的名额“豫章书院”为左丞相大学士李鸿章所题。全院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是研究广州书院建筑很有价值的实体。豫章书院有完整的管理制度和章程,1946年2月,豫章书院整理出版《广东豫章书院志》,书名为当年广东省长罗卓英题书。广州现还有一些书院,但出版书院志的极为罕见。2002年7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1924年7月,中国***在广州组织了3千多人的洋务工人罢工,这次的罢工委员会就设在豫章书院,因而也给这座旧式书院添上了特殊色彩。 宁化城关小河豫章书院,其前身为罗氏家庙,共祀四十二世祖元盛公以下列祖。始建於明永乐壬辰(公元1412年),己有的六百年历史。历经沧桑变故,先后经七次整修,均按始建规模,保持原有古貌。自清同治三年大加修固后,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又经120馀年风雨侵蚀,于1986年底修复告竣。仍保留原有古貌,挂牌为“豫章书院”,并成立理事机构,负责主持每年春秋祭祀及维护管理。

石壁客家罗氏总祠(亦称罗氏家庙,豫章书院,罗令纪纪念馆),始建于同光年间,是为纪念鼻祖罗珠和开县功臣罗令纪所建。原址在翠华山南,冬茅窠(今一中校址)后建于小河边131号迄今已有600多年,是石壁客家罗氏唯一之总祠,也是世界客家唯一之总祠。据广、台族谱资料载:宁化石壁是世界客家人之祖籍地,宁化素有“客家祖地”和“客家摇篮”之称。由此衍播,散居世界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家后裔有1.2亿,其中客属台胞有460多万。罗氏后裔是宁化石壁开拓发展的重要群体。

明永乐年间,罗氏裔人文隆公,念先祖垦荒拓地,易镇建县之丰功,重建祖祠于小河边(现址)其年间遭战乱风火之灾,曾经八次维修,始得保存椽桷。

清雍正十三年(1725年)邑人罗登标中举,历任周宁、政和及江西等地训导,教谕,于乾隆三十年致仕还乡,时年71岁。学识渊博。著有《易学阐微》已收入《四库全书》。为继承和发扬罗从彦豫章先生《闽学四贤》的遗志。曾在祖祠内,招收弟子开馆讲学,挂牌“豫章书院”。又祠石碑文载:宁化教谕蔡材先生也在祠内开设讲坛讲学。为宗祠办学开创了历史先河。“豫章书院”由此而得名也。

总祠面积约140.2平方,正厅上下可容纳数百人,厢房两间,中有天井,下廊和后廊,右边另有伙房两层12间。宗祠地肖虎形,因在山门脊处塑有一猪,意为虎有猪食为安,坐镇压邪。屋顶龙、鱼、凤凰,象征男士跳出家门,兴旺发达。女士俊美如凤凰。两扇大门画有神荼,郁尉垒门神像。正厅神龛祀汉一世祖罗珠以下各支族,历代神祖牌位。神龛前面晋座宁化开县始祖罗令纪塑像,功德箱、防火警示牌……庙内挂柱联12对共24个挂牌。正上厅两壁悬挂历代先祖遗像和企、遵两房世系挂图,客家罗氏迁徙示意图。下廊壁布有功德碑、时事政治、法律、计划生育、书法、八闽名祠,闽赣省苏维埃保卫局旧址等资料……和新型文化祠堂宣传活动内容。门楼额牌悬挂“罗氏家庙”“豫章书院”“罗令纪纪念堂”。大门左右侧挂有革命根据地旧址牌和“罗氏宗亲会”“豫章书院文化研究会”名称。围墙内有两块县、省级重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标记的石碑。 黔东豫章书院在贵州巡抚罗绕典的大力推广下,成为与江西豫章书院、广东豫章书院、福建豫章书院齐名的四大豫章书院之一。 公元2004年黔东豫章书院迁到贵阳市乌当区羊昌镇羊昌村,距省会贵阳30余公里,占地30余亩,三面环山,绿水护绕,交通便捷,视眼开阔,是一个适合文化传播的好地方。

书院入口“九羊雕塑”:新田原名为羊九军田,始于明朝,原为南京都阃林铨的食邑。

书院牌坊前,是一块非常醒目的“廉”石碑,“廉石”一词起源于三国,孙权的部下太守陆绩,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任满还家时因全部家当不满一船,船吃水太浅无法航行,只好搬动岸上的大石压船才顺利返家的故事。压船还家的巨石,就被后人称为“廉石”,而“廉石”从此就成为了为官清廉的象征!

书院大门悬行楷牌匾“豫章书院”,为清大学士肃毅伯李鸿章手书。两侧配有对联一副:养胸中正气,修世上完人

两江总督署的历任总督

六大影响中国政治进程的人才群体:以陶澍、魏源、贺长龄等为代表的经学主变派;以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焘等为代表的理学经世派;以谭嗣同、唐才常、沈荩、杨毓麟、熊希龄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黄兴、蔡锷、陈天华、宋教仁、焦达峰等为代表的资产阶段革命派;以谭延?、杨度、刘人熙、符定一等为代表的君主立宪派、以及以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为代表的新民学会派。各个人才群体内的成员,在政治上、学术上观点比较接近,相互间交往密切。这一茬又一茬的人才群体在中国近代社会舞台上扮演了各自的角色,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清嘉道(1796—1850)年间,以长沙岳麓书院陶澍、魏源为首的经学主变派高扬南宋湖湘学派和清初王夫之的、经世致用”之学,把知识界从汉学训诂中角脱出来,去探讨改革弊政、拯救危机的现实问题。这种学风影响到整个近代的湖湘学子。湖南近代人才辈出,陶澍称得上是肇始第一人,贺长龄曾是他的下属,魏源在他幕中达14年之久。张佩纶赞其为、黄河之昆仑,大江之岷山”,意即陶澍是近代湖南人才群的源头。?曾国藩兴办湘军,使晚清一度出现了“中兴”的局面。“中兴将相什九湖湘”,湘军将领及其幕僚成为当时中国政治、军事舞台的主角。整个湘军系统中位至总督者15人,位至巡抚者14人。

从清道光到民初,长沙籍的大臣、尚书、总督、巡抚、都督就有20多人,如谭继洵、谭钟麟、劳崇光、张百熙、瞿鸿机、谭延?、黄铖、刘人熙等等。两江总督是清王朝极为重要的官位,它管辖着当时的江苏、安徽等等。两江总督是清王朝极为重要的官位,它管辖着当时的江苏、安徽和江西省,是清王朝财赋的主要来源。近代两江总督共30任,湖南人就占去了8位,他们是陶澍、李星沅、曾国藩、刘坤一、彭玉麟、左宗棠、曾国荃、李兴锐。除刘坤一是新宁人、彭玉麟是衡阳人外,其他都是长沙人。?清末维新运动,湖南是最开风气的省份。大批热血青年聚集省城长沙,在湖南巡抚的支持下,开学会、兴学堂、办报纸、辟轮运、建工厂,轰轰烈烈。

维新志士中救国最坚定、最富牺牲精神的是长沙人,谭嗣同、唐才常、沈荩、林圭、秦力山等都为救国图强而壮烈牺牲。?辛亥革命又是湖南人打头阵。同盟会的创会元老79人,湖南占其1/4,达20人,其中黄兴、宋教仁、陈天华是主将。1905年同盟会成立的头两年,有会员979人,湖南158人,占16%,是入会人数最多的省份。在推潘清王朝的斗争中和后来的反彭护国斗争中,许多长沙志士为国损躯,如蒋翊武、刘道一、陈天华、禹之谟、焦达峰、陈作新、黄兴、蔡锷等,他们都长眠在长沙岳麓山的苍松翠柏之中。孙中山在评论湘籍志士时说:“革命军用一个人去打一百个人,像这样战争,是非常的战争,不可以常理论。像这样不可以常理论的事,是湖南人做出来的。”?

清末君主立宪派是近代湖南的又一人才群体,但以前许多论述湖南人才群体的文章,好像都在有意回避这一事实的存在。长沙是20世纪初全国最早发起立宪请愿运动的地方,是全国立宪派的重要基地,这与当时长沙聚集着大批向往开明宪政的知识分子不无关系。这个群体中的一些人物,如谭延?、杨度、刘人熙、符定一等,确实是一群“旷代逸才”。他们不仅推进了近代中国反封建的民主化进程,而且对发展长沙教育事业作出过巨大的贡献。

到民国时期,长沙涌现的政治、军事名人就更多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前期,黄埔军校1—5期共有学员7399人,其中湖南青年2189人,占1/4强。在国共两党长达二十多年的政权争夺战中,湖南为双方输送了大批出类拔萃的人才。国民党方面,蒋介石虽重用浙江籍人士,但湘籍将领的比例也不小,著名者有程潜、唐生智、陈明仁、陶峙岳、李默庵、宋希濂、黄杰等。在***方面,湘籍人才之多,更是其他省难以望其项背。开国领袖毛泽东,共和国主席刘少奇,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党和国家***任弼时、李富春、李维汉、李立三,现任国务院总理朱?基都出自长沙。

199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时,在十大元帅、十位大将和57位上将中,湖南籍的元帅有3人、大将6人、上将19人,其中从长沙走出去的有元帅2人(彭德怀、罗荣桓),大将5人,上将12人。以“灿若群星,辉映神州”来形容这一人才集中的情况实不为过。?

湖南长沙在文化、教育、艺术方面的名人数量虽不及江浙一带,但为数也不少。特别是近代湖南知识界介行教育救国以来,这类人才大量涌现。大致可分三大人才群体:?一是社会科学家群体,以哲学家和历史学家居多。如哲学家李达、金岳霖、蔡仪、李泽厚,历史学家周谷城、翦伯赞、吕振羽、杨荣国,以及语言文字学家杨树达,国际法学家周鱼便生等。?二是教育家群体。这是湘城人民最引以为荣的一个人才群体,他们创立和培育了一批全国知名学校,向海内外各条战线输送了无以数计的优秀人才。明德中学创始人胡元亻炎、周南女中创始人朱剑凡、省立一中校长符定一、第一师范校长易培基、湖南大学校长胡庶华、长郡中学校长王季范、雅礼中学校长劳启祥等,无一不为湘城父老和湖湘学子所敬仰。?三是文学艺术家群体,谓之“文艺湘军”。如作家萧三、丁玲、谢冰莹、周立波,美术家齐白石、杨应修、李立、陈白一,剧作家田流、欧阳予倩,音乐家黎锦晖、贺绿汀、吕骥,**明星黎明晖、王人美、胡萍等,名气之大,作品流传之广,可谓家喻户晓。?

20世纪进入下半期,三湘大地又崛起了一个令世界瞩目的人才群体,这就是湖南院士群体。早在1948年3月,中央研究院首次选聘院士81人,湖南就有6人当选,其中5人为长沙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自1955年中国科学院先聘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院士)和中国工程院1994年选聘院士以来,全国的两院院士已有1000多人,其中湖南院士达百余名。湖南院士包括湘籍院士和长期在长沙工作的外省市籍院士。据初步调查,湖南院士共有104名,其中湘籍院士82名(湘籍院士中长沙籍和曾在长沙读书的达52名),在长沙工作的院士目前还有22名。不少院士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在国际科技某一领域创下了许多第一,或成为某学科的创始人和开拓者。1992年邮电部发行一套四枚的“中国著名科学家”纪念邮票,长沙就占去2人,一位是世界上第一个分离出沙眼病毒依原体的微生物学家汤飞凡;一位是中国骨肠病学创始人之一的医学家老孝骞。还有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粒子旋转态振幅的理论物理学家周光召,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农学家袁隆平,有“地洼学说之父”美誉的地质学家陈国达等。像这样享有国际盛誉,在某一领域有开拓性创新的两院院士,长沙不下数十人。?

从上述介绍可知,“长沙名人”集中于政治、军事、文化和科技领域,在工商业和经济管理领域鲜有像荣毅仁、王光英、胡厥文那样显赫人物的出现。“

任/署时间 名字 籍贯 备注

1665-1668 郎廷佐 汉军镶黄旗人

1668-1673 麻勒吉 满洲正黄旗人

1673-1681 阿席熙 满洲镶红旗人

1681-1684 于成龙 山西永宁州人

1684-1687 王新命

1687-1688 董 讷 山东平原人

1688-1694 傅拉塔 满洲镶黄旗人

1694-1698 范承勋 汉军镶黄旗人

1698-1700 张鹏翮 四川遂宁人

1700-1706 阿 山 满洲镶蓝旗人

1706-1709 邵穆布 满族

1709-1712 噶 礼 满洲正红旗人

1712 郎廷极 汉军镶黄旗人 郎廷佐之子

1712-1717 赫 寿 满族

1717-1722 长 鼎 满族

1722-1726 查弼纳 满洲正黄旗人

1726-1730 范时绎 汉军镶黄旗人 范承勋之子

1730 史贻直 江苏溧阳人

1730-1732 尹继善 满洲镶黄旗人

1732-1733 魏廷珍 直隶景州人

1733 高其倬

1733-1737 赵宏恩

1737 庆 复 满洲镶黄旗人

1737-1739 那苏图 满洲镶黄旗人

1739-1740 郝玉麟 汉军镶黄旗人

1740-1741 杨超曾 湖南武陵人

1741-1742 那苏图 满洲镶黄旗人

1742-1743 德 沛 清宗室

1743-1748 尹继善 满洲镶黄旗人

1748 策 楞

1748-1751 黄廷桂

1751-1753 尹继善 满洲镶黄旗人

1753-1754 鄂容安 满洲镶蓝旗人

1754-1765 尹继善 满洲镶黄旗人

1765-1779 高 晋 满洲镶黄旗人

1779-1786 萨 载 满洲正黄旗人

1786-1787 李世杰

1787-1790 书 麟 满洲镶黄旗人 高晋之子

1790-1791 孙士毅 浙江仁和人

1791-1794 书 麟 满洲镶黄旗人 高晋之子

1794-1795 富 纲 满族

1795-1796 福 宁 贝子永固包衣

1796-1797 苏陵阿 满族

1797-1799 李奉翰 汉军正蓝旗人

1799-1803 费 淳 浙江钱塘人

1803-1805 陈大文 河南杞县人

1805-1809 铁 保 满洲正黄旗人

1809 阿林保 满族

1809-1811 松 筠 蒙古正蓝旗人

1811 勒 保 满族镶红旗人

1811-1816 百 龄 汉军正黄旗人

1816-1824 孙玉庭 山东济宁人

1824-1825 魏元煜

1825-1827 琦 善 满洲正黄旗人

1827-1830 蒋攸銛 汉军镶红旗人

1830-1839 陶 澍 湖南安化人

1836/1839 林则徐福建侯官人

1839 陈 銮 湖北江夏人

邓廷桢 江苏江宁人

1839-1840 伊里布 满洲镶黄旗人

1840-1841 裕 谦 蒙古镶黄旗人

1841-1842 牛 鉴 甘肃武威人

1842-1844 耆 英 满洲正蓝旗人

1844-1847 璧 昌 蒙古镶黄旗人

1847-1849 李星沅 湖南湘阴人

1849-1853 陆建瀛 湖北沔阳人

1853-1857怡 良 满洲正红旗人

1857-1860 何桂清 云南昆明人

1860-1865 曾国藩 湖南湘乡人

1865-1866 李鸿章 安徽合肥人

1866-1868 曾国藩 湖南湘乡人

1868-1870 马新贻 山东菏泽人

1870-1872 曾国藩 湖南湘乡人

1872 何 璟 广东香山人

1872-1873张树声清合肥(今属肥西县)人

1873-1874 李宗羲 四川开县人

1874-1875 刘坤一 湖南新宁人

1875-1879 沈葆桢 福建省闽侯县人

1879-1881 刘坤一 湖南新宁人

1881 彭玉麟 湖南衡阳人

1881-1884 左宗棠湖南湘阴人

1884 裕 禄 满洲正白旗人

1884-1887 曾国荃 湖南湘乡人

1887 裕 禄 满洲正白旗人

1888-1890 曾国荃 湖南湘乡人

1890-1894 刘坤一 湖南新宁人

1894-1895 张之洞 直隶南皮人

1895-1902 刘坤一 湖南新宁人

1902-1903 张之洞 直隶南皮人

魏光焘 隆回金潭人

1904 魏光焘 隆回金潭人

李兴锐 长沙浏阳人

1904-1906 周 馥 安徽建德人

1906-1909端 方 满洲正白旗人

1909-1911 张人骏 直隶丰润人

关于“徐绍桢的人物生平”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星沉]投稿,不代表海明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qxh.com/kepu/202509-3434.html

(16)
星沉的头像星沉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星沉的头像
    星沉 2025年09月22日

    我是海明号的签约作者“星沉”

  • 星沉
    星沉 2025年09月22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徐绍桢的人物生平”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徐绍桢的人物生平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徐绍桢从小刻苦读书...

  • 星沉
    用户092204 2025年09月22日

    文章不错《徐绍桢的人物生平》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