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楼嘉军的学术作品”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楼嘉军的学术作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课题
国家社科基金:我国城市休闲化的质量指标、评价体系和提升路径研究(13BGL094)
教育部:中国旅游产业结构与宏观配置研究(01JA790111)
中组部:农家乐旅游管理(2006)
镇江市三山一湖水上旅游规划(2013)
上海音乐谷创建3A级旅游景区方案(2013)
旅游服务专业规划及人才需求市场调研(2012)
天台山休闲旅游集聚区建设方案(2011)
主题公园与城市旅游研究(2011)
嘉兴秀洲北部湿地旅游资源开发研究(2011)
山西永济市五姓胡旅游策划(2010)
上海市旅行社名牌评审规范(2010)
著作
1.专著:论休闲与休闲时代,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2.主编:主题公园与城市旅游,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3.主编:聚焦都市旅游:管理·遗产·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主编:旅游人文丛书(7本),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5.编著:小桥·流水·人家:江南古镇的人文历史,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6.专著:上海城市娱乐研究,上海文汇出版社,2008
7.专著:旅游业结构调整与和谐发展,上海立新会计出版社,2005
8.专著:休闲新论,上海立新会计出版社,2005
9.主编:旅行社经营管理,上海立新会计出版社,2003
10.专著:娱乐旅游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论文
我国城市休闲化质量测度的实证研究,旅游科学,2012
上海城市休闲功能发展阶段与演变特征研究,旅游科学,2011
东京迪士尼项目的市场特征及效益分析,现代城市研究,2010
试论休闲时代发展阶段及特点,旅游科学,2009
城市居民休闲活动满意度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08
参考资料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看的一些书?
旅游文化——什么是旅游文化?
一、旅游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文化旅游正成为一种备受青睐、生机盎然的旅游形式。文化因素对现代旅游活动的影响,将会更加深刻和深远。要加快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就必须高度重视旅游文化建设。这首先是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的必然要求。
“现代旅游现象,实际上是一项以精神、文化需求和享受为基础的,涉及经、政、社会、国际交流等内容的综合性大众活动。"
(注:喻学才:“近七年旅游文化研究综述”[J],《旅游经济》,1997年第2期。)
文化因素渗透在现代旅游活动的各个方面,“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薮,是旅游业的灵魂。"
(注: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青岛出版社,1998年。)
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是一种文化消费行为,其外出旅游的动机和目的在于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满足;而旅游经营者要达到盈利的目的就必须提供一种能满足旅游者文化享受的旅游产品。
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其要吸引和激发起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就必须具有魅力无穷、独具特色的民族、地方文化内涵,满足人们对科学、史学、文学、艺术和社会学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因此,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
其次,旅游文化是一个国家旅游业保持自身特色的决定因素。人们常说:“民族的东西是独特的,文化的流传是久远的。"
(注:孙玉波:“展示深厚的文化底蕴——北京胡同旅游带来的启示”[N],《经济参考报》,1995年6月17日。)
一个国家的旅游业若缺少了自己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便失去了特色,不能反映出本民族独有的精神内涵,也便失去了强大的吸引力。实践表明, “举凡旅游业昌盛之国,莫不以旅游文化取胜。”
奥地利的旅游,几乎都与斯特劳斯等奥国音乐大师紧密关联。
巴黎街道的命名,每每蕴含法兰西民族的历史掌故。
(注:许宗元:“论茶文化在旅游文化中的地位”[J],转引自喻学才“近七年旅游文化研究综述”[J],《旅游经济》,1997年第2期。)
因此,旅游文化是一个国家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必然要求。再次,旅游文化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旅游是以一国一民族独特的文化招徕旅客赚取外汇的文化经济”
(注:李刚:“宗教文化——重要的旅游资源”[J],《天府新论》,1990年第1期。)
为此,世界上许多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先后实行了“文化经济”新战略。
美国洛杉矶文化旅游负责人罗伯特·巴雷说:“文化旅游大概是美国增长速度最快的旅游项目。因为各个城市发展文化旅游可以获得相当可观的收入。
(注:玉东:“美国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项目’——文化旅游”[N],《北京日报》,1997年6月26日。)”
意大利对文化遗产投入和产出经过全面系统计算,得出的结论是,国家每年对文化性参观旅游业征收的增值税收入是保护费用的27.5倍,并能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建筑、商业和交通运输,促进科学文化的发展。他们由此认为“文化遗产是该国最丰富宝藏,内中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是政府永不枯竭的财政来源,应视为战略资源和国家基本生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自1985年,开始实行全国‘文化经济’新战略,以达到保护文化、宣传自己、经济受益一箭三雕的目的。
(注:游天:“新兴产业奏鸣曲”[J],《北京财贸学院学报》,1994年第5期。)”
韩国也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意欲将文化、旅游培育成21世纪的国家战略产业"
(注:秦玲:“文化旅游:下个世纪的国家战略产业——韩国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N],《科学时报》,1999年11月5日。)
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实践来看,“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已成为发展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主要经验之一。
再次,文化是提高人的素质,提高管理水平的关键。旅游文化大量地体现在旅游业的管理者及其从业人员身上,其文化素质的优劣、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旅游者能否获得良好的审美享受和精神满足,直接关系到旅游资源能否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进而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
而未来的旅游业的竞争主要是旅游文化方面的竞争,人们对旅游资源、旅游服务的需求更趋向于文化性强、科技水平高、富于参与性的项目,因此,旅游业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必须相应地提高,才能与国际接轨,适应时代的要求,使中国的旅游业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文化是旅游业创名牌、提高竞争力的法宝。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易于满足,而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是一种高级而复杂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但又影响全局。
旅游企业若不能满足旅游者精神文化的需要,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同时由于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等特点,往往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因此,在竞争中就减少了可比性,具有垄断的地位,易形成强有力的竞争能力,也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名牌效应。名牌是旅游业竞争中的一种无形力量,更是促使旅游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
总之,中国旅游业要获得较大的发展,立于世界旅游强国之林,就必须高度重视旅游文化建设,深入挖掘旅游文化的内涵,营造旅游文化氛围,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文化体系,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和指南。旅游文化是中国旅游业不可缺少的文化底蕴和灵魂,是中国旅游业保持中国特色、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二、旅游文化内涵及分类
文化的本质在于创新,旅游文化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各种文化的大杂烩,它是传统文化和旅游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
对于旅游文化来说,其他各种文化都是“原材料”。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头脑中原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思维方式等文化因素与目的地的异质文化因素的相互碰撞与结合,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而旅游经营者经过潜心地研究本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进行适当的取舍,吸收一些外来文化,精心加工、组织和开发成为供旅游者观赏或享受的旅游文化产品,创造了旅游文化;旅游客体本身反映着人的智慧和力量,有相当的文化因素的成分,它是人们内心的价值观、审美观等精神因素的外在表现,其本身也是旅游文化的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因此,所谓旅游文化实际上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介体和旅游研究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的,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业已形成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它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旅游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外延也相当宽泛。“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自然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的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
(注:林永匡:“弘扬优秀文化,强化阵地意识”[N],《中国旅游报》,2000年1月17日。)
此外,还涉及到旅游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管理学、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化学、旅游美学等对旅游活动进行研究的综合领域。
从旅游文化的结构体系来看,应包括最外层的物质文化,如建筑、园林、器物、工具、饮食、服饰等,这些都是有形的,有能被人的感知器官所能感受到的物质形态。
旅游文化的中间层次包括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两个方面。
制度文化是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产物,包括旅游活动参与者应遵守的法律、规章以及职业道德等约束机制,它是旅游行为的定型化、程序化、道德化,主要由政府、集团、机构等运用强制手段制订和实施。
旅游行为文化,则主要是指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活动中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势行为,如礼俗、礼仪、民风、民俗、行为举止和服务方式等。它实际上是旅游者或旅游经营者的个体的自发性行为,是其内在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因素在其行动中的表现。
旅游文化的核心层是精神文化或叫心态文化,它是旅游活动参与者的文化心态及其在观念形态上的表现,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由价值观念、审美追求、道德情感、思维方式等主体因素构成。
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是由客体到主体紧密相连、不可或缺的关系。物质文化是旅游文化的外在显现或外在的物化,能够直接为人所感知,也因其有形故易于模仿和创造,但要真正具有魅力必须在物态化的背后体现出创造者的一种精神、观念和追求。
心态文化是旅游文化的核心,必须有意识地外化于物态,才能为人所感知,为人所了解,从而使自己的观念、追求、情趣、情感等能引起他人的共鸣。因此,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
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由物态到心态的中间性的过渡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证方向和指南的意义。
而行为文化对于提高旅游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保证服务质量、增强竞争力等方面也是不可缺少的。旅游服务人员标准、优雅的服务,能使旅游者感到旅游的莫大快乐;旅游者良好的行为举止,既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也能减少和接待地居民间的不必要的冲突。
正确而深刻地理解旅游文化的内涵,并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是我们加强旅游文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它将使旅游文化建设更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实际操作性。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吴必虎著.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
2. 旅游地理学/(英)斯蒂芬·威廉斯(Stephen Wynn Williams)著 张凌云译.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
3.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4. 旅游规划与开发/马勇, 李玺, 李娟文著. 科学出版社 2004.
5.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杨振之著.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2
6. 中国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研究/邹统钎著.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
7. 旅游规划/Edward Inskeep著 张凌云译.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4
8. 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李蕾蕾著. 广东旅游出版社 2006
9. 旅游区规划与策划案例/保继刚等著. 广东旅游出版社 2005
10. 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尹隽主编.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11. 旅游原创策划/杨振之等著.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
12. 旅游线路设计/吴国清主编.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6
13. 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经典案例/邹统钎主编.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3.
14. 旅游规划/(美) 克莱尔·A.冈恩, (土) 特格特·瓦尔著 吴必虎, 吴冬青, 党宁译.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15. 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美) 亚伯拉罕·匹赞姆, (以) 优尔·曼斯菲尔德编著 舒伯阳, 冯玮主译.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16. 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英) 约翰·斯沃布鲁克著 龙江智, 李淼译.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6.
17. 旅游营销学/(英) J·克里斯托弗·霍洛韦著 修月祯等译.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6.
18. 遗产旅游/(英)戴伦·J.蒂莫西, (英)斯蒂芬·W.博伊德著 程尽能主译.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7.
19. 中国旅游策划/陈放著. 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3
20. 旅游规划的艺术/于希贤, 于涌, 黄建军等著. 重庆出版社 2006
21. 山岳型生态旅游目的地规划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汪宇明, 庄志民, Alan A·Lew著.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5
22. 红色旅游开发管理与营销/吴必虎, 余青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23. 旅游消费者行为学/(英) 约翰·斯沃布鲁克, 苏珊·霍纳著 俞慧君, 张鸥, 漆小艳译. 水利电力出版社 2004
24. 城市旅游/保继刚等著.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
25. 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王云才著. 科学出版社 2004
26. 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王云才, 郭焕成, 徐辉林著. 科学出版社 2006
27. 旅游目的地开发手册/(英) 克里·戈弗雷, 杰基·克拉克著 刘家明, 刘爱利译.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28. 旅游开发研究/保继刚等著. 科学出版社 2003
29. 生态旅游/主编 张广瑞.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30. 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邹统钎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31. 国家和区域旅游规划/世界旅游组织著 籍琰译.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32. 生态旅游/David Weaver著 杨桂华 ... [等] 译.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33. 旅游休闲业的广告创意与设计/(英) 奈杰尔·摩根, 安妮特·普里查德著 陈怡宁等译.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34. 旅游规划新论/许春晓著.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5. 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王云才著. 青岛出版社 2003
36. 旅游市场营销/(美) Philip Kotler, John Bowen, James Makens著 谢彦君译.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2
37. 全球旅游新论/威廉·瑟厄波德主编 张广瑞等译.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
关于“楼嘉军的学术作品”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诗云]投稿,不代表海明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qxh.com/kepu/202509-3619.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海明号的签约作者“诗云”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楼嘉军的学术作品”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楼嘉军的学术作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课题国家社科基金:...
文章不错《楼嘉军的学术作品》内容很有帮助